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实验课不能把小组合作学习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要关注很多深层次的问题。有时,在实验课上,一个小组是各干各的,不讨论,不交流;有的小组显得很热闹,可是走近一听,才发现他们不会交流,不知道交流什么。如在教学《馒头发霉了》这一课时,教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馒头并把观察记录写下来。学生小组间的交流很少,基本上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没有真正的讨论和合作,没有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究其原因,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差,还没有形成合作探究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教师没有及时提醒和指导每个组的学生进行相互讨论和交流。
2、参与不均 合作不强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在许多课堂中,学生并不会合作,组里虽然有几个学生在一起,有时是只有一个学生在研究,而其他三人是坐在旁边看该生做,听该生说,最后做个无功之臣,坐享他人之成。这样的学生在整个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参与度不高,听、说、思维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同时也影响了整个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效率。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捆扰着课程的实施,不利于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影响了课堂上活动的开展。
3、评价不全 忽略弱势
教师的评价对每个学生来说,都很重要,有时你的一个肯定会对一个学生产生终身的影响。好的学生我们在课堂上总是不吝给以肯定和表扬,比如“你说的真好!”“你的见解真不错!”等等。但往往忽略了那些“弱势”的学生,因而冷落了另一些不善于表达的“沉默”生。其实这些“沉默”生在小组中有的是功不可没的,只是他们不善于表达,怕抛头露面。如果多给予小组整体评价,他会感到自己也是小组中的一员,感受到一种自豪,想到自己也有为自己小组赢得“荣誉”的责任。
(二)实施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策略
1、研究教材 精心设计
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所要体现的新理念。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难度,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要设计好一堂课的每个环节大约用多少时间,什么内容需要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时间是多少,等等。如以《摆的秘密》这一课为例,教材中研究摆的快慢的因素有三:一是摆幅的大小,一是摆锤的重量,一是摆线的长短。对于这三个因素的研究,教者可以把全班编为三大组,每一大组研究一个因素,最后把大家的研究综合起来,就能完成研究的任务,这样不仅节省时间,同时可进行资源共享,学生更加认识到合作的优越性,可谓是一箭三雕。
2、优化组合 自由探究。
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的,组员有分工有合作,做到各司其职,各尽所能,最终合作达到目的。因此我实施教学活动时首先每组挑选一到两个学习优秀、乐于助人、责任心强、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强或较强的学生组长,再把学困生和“中间派”分类出来,分散在各个小组,每个小组4人,安排就近而坐,并且学习小组相对稳定。这样由于各小组实力相当,竞争起来公平公正,又充分发挥了优秀生的特长和智慧,中层生得到启迪和锻炼,学困生得到更细致的帮助。
小学科学课程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实施科学启蒙教育的科学学科,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更应该关注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舍得留给学生充裕的自学时间和空间,合理安排学生个人的读和思,让学生在自由探究过程中动眼、动脑、动口、动手,自己去尝试、去探索、去发现、去酝酿,去碰壁,然后才彼此互通见解,展示个性思维方法与过程,并在交流中反思和释疑解难,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和全面,最终形成正确的认识。这样每一位学生都能自由探究,就再也不会出现事不关已,不闻不问的现象了。
3、评价到位 促进发展
教师灵活而恰当的评价是合作学习中促使学生敢说、善说,积极探究的有效策略。因此,要使合作学习的各项活动行之有效地展开,就必须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我们常用的方法是:采取组长、组员的双向评价,即组长给组员打分,组员给组长扣分。每次上课前,发给每组一张实验情况记录单,作为老师了解每个学生上课表现的依据之一。其中注重探究中是否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鼓励、积极配合;别人有困难,能否主动帮助等;是否愿意与他人交换意见;是否敢于发表自已的见解等。另外,在小组活动时,教师不能等待、休息,而应该深人到各组,及时丁解各组探究的进度、讨论的焦点、效果,做到心中有数。
总之,"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教师应加强研究,努力探索,不断提高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实效性。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杜威以儿童为中心、以经验的重组为教学本质,以活动和练习为基本教学组织方式等实用的教学观;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克拉夫基的“范例教学”;维果茨基的儿童最近发展区和最佳教学阶段的学说;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和布鲁姆的目标分类等,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对教学有效性的探寻。
(二)近年来国内外教育研究者进行了相关研究:鲍里奇博士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有效教学的新技巧》、《课堂信度评估》;崔允漷教授的《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东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教育课程中心陈旭远教授的《新课程与有效性学习的思考》等等。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探索总结一套有效教学策略体系,形成学校有效教学特色。
(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各科教学活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如何构建和运用各科教学的准备策略、课堂的管理策略、教学策略和评价策略来提高小学各科的教学效率。
六、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提高小学课堂语文教学的准备策略研究
(1)研究学生
(2)钻研教材
(3)设计教法
2、小学课堂语文教学的实施策略研究
(1)小学课堂的有效管理策略研究
(2)小学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3)农村语文有效教学评价策略。
(二)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需采用综合方法进行研究,即根据不同阶段的要求将文献研究法、观察法、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答、个案研究法等科学研究方法,综合运用,以期达到最佳研究成果。
1、前期研究主要采用观察法、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等,从多方位、多角度收集资料,分析语文课堂中教学策略实施方面存在的问题,找准突破口。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