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选择有结构的材料是有效探究活动的支撑点在进行探究活动前,教师要为学生的实验探究提供典型的、丰富的、有结构的材料,通过有结构的材料,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研究空气热胀冷缩的性质,用学生熟悉的乒乓球,并把它按瘪,而且其中一个还是破的,这就使材料变得有结构了。
如教学《电磁铁》一课,教师开始为每组提供的铁钉大小不同,在每组学生制作好电磁铁后,全班比赛用电磁铁去吸回形针,发现各自所吸数量不一样,激发矛盾。再如在《小水滴的旅行》一课中,教师就为学生提供了形状、大小不同的瓶子以及一些形状、大小一样的器材,让学生在探究过程发现测量水量的方法。
有了有结构的材料,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这样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也会大大提高。
动手之前先动脑是有效探究活动的关键点纵观我们的科学课堂,我们不难发现小学生是乐于动手的,面对眼前的各种实验器材,往往盲目地急于操作,然而却不善于动脑,实验中只顾"热闹",看不到"门道"。皮亚杰曾指出:"儿童在做的过程中所学到的知识远不如他们在思考做法时学到的多。""探究式"教学不仅仅是动手,有些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没有深刻理解"探究"的意义,认为只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就是探究,却脱离于学生的动脑,实验前的动脑是让学生的思维从模糊走向清晰的重要一环。在动手操作前的准备不光是待会儿要用到的各种材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动手前经过一番自己的思考。
如理清在实验时一共要用到的材料;我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哪个步骤是比较关键的。
甚至能够想到怎样确保动手实验顺利达成的有效措施。如在教学《认识岩石》时,教学生对"横梁的抗弯曲能力与什么因素有关"的问题分别作出了不同的假设。有的认为横梁越宽,抵抗弯曲能力强;有的认为横梁越厚,抵抗弯曲能力越强……对于学生的所思所言,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究竟谁的猜想对呢,这时学生不得不思考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自己的观点。
学生在设计实验研究横梁的抗弯曲能力与什么因素有关时,哪些条件需要改变,哪些条件必须保持不变?在动手实验前,学生感到了这些思考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渗透了科学、严谨的思维方法和操作方法,从而保证了后续探究活动的有效开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磨刀不误砍柴功",在科学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关注动手前的动脑,让学生"想好了再做",是让学生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关键。
给予必要的指导是有效探究的保障点第斯多惠说:"不好的教师传授真理,好的教师叫学生发现真理。"这也就是说,教师要有"点金之术"。探究学习在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并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努力地成为学生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合作的伙伴。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在小学阶段,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不能过高,必须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由扶到放,逐步培养。"强调教师适时的、必要的、有效的指导,从而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不断提高和完善。
如在教学《土壤的种类》一课时,教师充分考虑到控制变量实验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是有困难的,因此,当学生探究搅拌加快溶解的实验时,教师先出示两个杯子,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要用两个杯子,使学生明白只有当一个杯子搅拌,另一个杯子不搅拌时才能比较出谁溶解得更快些,然后再引导学生思考实验中还应注意哪些,学生经过讨论,明白了对比实验的关键所在。
因此,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该向学生提供帮助,出示设计"实验提示卡"或几个提示性的问题或活动,帮助学生有目的、有步骤地去开展探究活动,将有效地推动探究活动的开展。
否则,一味地强调学生的自主性,教学目标就得不到落实,学生的探究过程也仅仅是走过场而已。
而教师有效地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指导,改变一些课堂上学生探究方向不明确的现象,使探究有目的性和方向性,从而提高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提高科学探究的有效性是我们每一位科学教师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的问题,为此我们还需要多学习、多思考、多实践、多反思,让科学探究活动更加有效,使我们的科学课堂充满生气和活力!
论文
论文 |
探究式教学在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金乡县实验小学 祝昌扬
探究式课堂教学是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而小学科学是以科学探索、实验为知识获取手段为特点的学科,故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科学运用探究式教学有较强的实用性和有效性。科学课是一门实验新课程,它是让学生在探索小学习,在研究性学习中保持或发展儿童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其转化为学习的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是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由于它顺应了“学生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苏霍姆林斯基)的心理需求,因此具有明显的科学性、实用性和高效性。特别把它与小学科学这一科本身以科学探索、实验为知识获取的手段的学科有机的融合,更能体现它的优越性。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如何避免让“探究式”成为一种形式、“摆设”,也就是如何使“探究式”的内涵真正落实,切实提高教学的效率,让学生发展以最大的空间?应该是很多教师在思考和摸索的急需解决的课题。笔者就探究式教学在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实施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的想法和做法。
(一)探究式课堂教学的目的。
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二)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内容。
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身边的事物或事物的运动变化和生活实际为参照物,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来获取新的知识并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三)课堂实施的具体策略
基本思路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讨论为形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构建教师导、学生学的教学程序。具体操作程序和要求,可分为六步进行。
第一步:明确目标
教师一堂课的开头用一两分钟时间,通过小黑板或投影仪准确清楚地向学生展示课堂教学目标,以使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参与教学过程。学习目标力求具体明确,切忌出现抽象的词语。如在《焦耳定律》教学中,可把目标定位在:1、理解焦耳定律的内容和公式;2、能运用学过的焦耳定律计算一个导体通电发热的问题;3、学会“研究电流产生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方法。同时注意要尽量挖掘德育培养目标,并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提出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如“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和老师一起顺利完成目标!”等语言,以激发学生勇敢地追求目标,为下一阶段自学探究作铺垫,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进人自学探究阶段。
第二步 :自学探究
自学探究的目标是挖掘学生心力,发挥其自主性,培养自主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使其终身受益。本步可分为自学前指导(1分钟)和自学探究(6-8分钟)两部分。自学前的指导使学生明确自学的内容、方法、要求和时间。自学探究部分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接受情感熏陶。它是由学、思、疑、问四个相互联系的学习要素组成的,学生在自学探究中,能把学、思、疑、问连结在一起,就会给自学探究增添无限的乐趣和动力。因此,不必担心学生有没有自学探究能力,能不能达到预期效果,重要的是教师相信不相信学生,给不给学生自学探究的权利。能相信学生,也能给权利,学生自学探究水平肯定会迅速提高。当然,教师要特别注意帮助自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自学,同时通过巡视、对话、查看自学练习等形式了解学生(中下生为主)在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分析归类,作为下一步解疑导拨作准备。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