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成志创意法教育基本原理(2)

第二章:学生运用创意法——建立

“最差即最优”的动态知识体系

第一节:  创意法教育的知识体系

 

创意法教育以“创意法”为终极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学得有创意”,建立“最差的答案就是最优的答案,反之亦然”的动态知识体系。学生对“最差”的答案不再惧怕,而是从容地面对,冷静地分析该“答案”的可取之处,同样实现理解事物的目的。学生对“最优”的答案,同样能看出它的另一面,这样才不至于和真实的生活脱节。“学生的一切努力,只是在滴眼药水,只是为了使自己的眼睛早日好起来”。

例如,在上《日出》一课时,老师让学生谈谈对日出景象的感受。当然大家免不了要说日出景象是如何如何的美。有一个学生却说:“我好像坐在石头上看日出”。乖乖,这是什么答案?但老师却认为她的感受最深刻。正是由于具备了“最差即最优”的思想,所以该生不怕别人笑她的答案“最差”。从而在课堂上锻炼了自己的形象思维,“激活”了自己的创意潜能。自己的创意能力没有被标准答案所扼杀。同样,她也不至于就不懂标准答案,实际上是她通过老师的鼓励,掌握了“两种答案”。

再举个例子。在上课时,曾有学生提了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问题。课文《爬天都峰》中有一段老爷爷和小妹妹的对话。其中老爷爷问了小妹妹一个问题:“你害怕爬天都峰吗?”小妹妹回答:“不,老爷爷!”本来这样的对话不会让学生有任何疑问。而这个学生在读课文时竟然没有看到“不”后面的逗号,而疑惑不解地问:“老师,什么是不老爷爷?怎么爷爷还有不老的呢?”当老师有些气愤,觉得这学生太不专心了。但转念一想,这学生敢于把这样好笑的问题非常真诚地提出来,这种真诚的品质本来就是最宝贵的东西。还有一种可能,她读得太投入了,以致忘记了标点符号的存在。虽然,她有一点常规上的疏忽,但又怎么能忽视她阅读时的投入和提问时的真诚呢?况且,“爷爷不老”正说明他的“精神不老”,她所提出的“不老爷爷”与文中所宏扬的精神恰好天衣无缝。所以,老师在课堂上宣布:这就是本节课最好的提问,虽然它看起来是最“差”的。用现在的话来说,老师要求学生们在评价这个提问时,有一种非同寻常的眼光,运用一种“创意法”。同样具备一种“最差即最优”的思维特征。

有这样一篇文章《雪化后变成什么》,文中记叙了一件这样的事:“我”被儿子提问“雪化后变成了什么”,“我”当然是回答“水”,但儿子说不是“最好的答案”,于是我回答“水蒸气”,儿子仍旧说不是最好的答案。后来儿子告诉我他知道最好的答案了——“雪化后变成了春天”,而这个答案是邻居五岁的小孩告诉他的。也就是说,五岁小孩的回答看似“最差”,实则“最优”。这个故事揭示了一种教育现状,个人受教育越多,就越没有创意,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创意法教育是一种以新思维“创意法”为主要教育内容的教育。学生的学习内容不是语文,不是数学,而是“创意法”。它是一种“敢于犯差而真正有用”的教育。要求“学生学得有创意”。创意法教育所指的“创意法”是什么?在这里,创意法是创意法教育创立者应用创造学的感性总结,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方法。透彻地讲,“创意法”就是“敢于思考最差答案之法”。

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我们都缺少对“最差”答案的思考,这是我国学生学习资源的巨大损失。

每个人都潜在几乎相等的创意能力,但由于社会的或心理的原因阻碍了创意能力的发挥。“郭成志创意法”则帮助个体突破心理定势,自由地发挥创意能力。通俗地说,“创意法”就是“参与社会竞争之法”,就是“使个人不被社会淘汰之法”。它是一门新的课程。

该课程分为“专门课”和“基础课”。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