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BHA100069)“基础教育阶段‘有效教学 有效学习’理论与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我们认为“有效教学”与“有效学习”的关系十分密切,将“有效教学”和“有效学习”两项研究内容相连接形成“有效教学 有效学习”这样一个“双有效”研究对象,基于如下考虑:一方面是因为,教师与学生是教学即对立又统一的矛盾体,教学与学习本身就是教学过程的两个方面,一定意义上讲,学习的时间外延还要大于教学的时间外延,所以,研究有效教学与有效学习具有不可分割性;另一方面,有效学习能力、习惯和情感的培养较比有效教学更加具有教育的终极目的性。从这个角度来讲,有效教学应当服务于有效学习;再者,有效教学与有效学习又具有各自的独立性,在共同研究的基础上分开研究便于寻找各自的内在规律。此外,将这样两个对象放在一起研究,本身也就具有了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创新价值。
三、文献综述
1.国外对“有效教学”的研究
在世界教育发展史上,有效教学是个历久弥新的话题。从上个世纪后半叶以来,伴随着西方的教育科学化运动,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评价运动后,又不断有人提出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并随之形成了若干以“有效”为热点的讨论话题,诸如“有效学校”、“有效课堂”、“有效评价”等等,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学者的关注。
(1)国外“有效教学”的标准和策略研究
美国“有效教学”的核心使命在于提升所有学习者的学业成就,不论学生的种族差异以及文化、语言和经济背景。美国联邦教育部所属的“教育多元化与卓越化研究中心”积极倡导“有效教学标准”,以维果斯基(Vygotsky)社会文化建构论为基础研究有效教学准则,并将“最近发展区”理论运用到教学领域。其有效教学标准的基本框架及其相关指标表现如下:标准1——学习共同体: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创造性活动。标准2——语言发展:通过课程发展学生语言,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标准3——情境性学习:教学关注学生真正的生活,促进创造性学习的理解。标准4——挑战性教学:教学应具有挑战性,发展学生的认知思维。标准5——教育性对话:教师通过对话进行教学,特别是进行教育性对话。
美国学者玛扎诺等人在其所著的《有效课堂———提高学生成绩的实用策略》一书中,把“有效”定义在“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上,他在少则21个、多则1251个原始研究个数基础上建立的“影响学生成绩的教学指导策略”,包括如“鉴别相似性和相异性”、“总结和笔记”、“家庭作业和练习”等的实证研究。
(2)国外学习策略研究的领域和成果
国外自1956年布鲁纳等人在研究人工概念学习过程中发现了聚焦策略和审视策略,并发现运用一定的策略进行学习,能极大地改善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从此“认知策略”研究兴起。
随着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进展,记忆策略、组织策略、精加工策略等不涉及特定学科知识的通用策略相继出现。1971年自弗拉维尔(Flavell·John H.)提出元认知概念以来,以此为基础形成、发展的元认知理论极大地丰富了学习策略的理论研究和训练指导,涌现出丹塞路学习策略指导教程、芝加哥掌握学习策略阅读教程、赫伯内容指导学习教程、魏斯坦认知学习策略等通用学习策略教程及其训练研究。
国外许多学者对影响学习策略获得因素进行了研究。比格斯(J.Biggs1984)认为影响学习策略的因素可综合为人格、情景和情感等方面,其中人格因素主要涉及能力、认知风格和相关的先行知识,这些方面对个体而言是稳定的;情景因素包括作业的特征、内容、难度以及呈现评价作业的背景与有关作业教学的背景,这些因素的特点是具有可变性;情感因素主要涉及动机。牛津(Oxford)和科恩(Cohen,1992)则认为,“影响学习策略获得的因素主要有学习风格、知识背景、信念、态度和动机,其次还有焦虑、性别和民族”。
2.国内对“有效教学”的研究
尽管追求“有效”是教学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永恒主题,但是有效教学作为一个引起我国教育界广泛关注的特定话题,其研究的兴起是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相伴而生的。2001年,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主编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出版,其中专辟一节阐述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自此,有效教学的研究热潮自上而下地开展起来。
(1)关于“有效教学”内涵的研究
我国学者的相关研究文章中,对有效教学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①以学生发展为取向来界定有效教学。以钟启泉、崔允漷等为代表的学者,认为有效教学中的“效”主要指效益,有效教学是寻求教学效益的活动,有效教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提高教学效益。②沿用经济学效果、效率、效益的概念来解释有效教学。以程红、张天宝、姚利民等为代表的学者,认为有效教学是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的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教学。③从表层、中层、深层三个层面对有效教学进行结构化分析。学者龙宝新和陈晓端从概念重构的角度对有效教学进行结构化分析,将有效教学分为表层、中层、深层来进行剖析和界定。认为从表层上分析,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形态;从中层上分析,有效教学是种教学思维;从深层次上分析,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理想、境界。在此基础上,他们将有效教学界定为“为达成‘好教学’的目标而自觉树立先进的教学理想,并通过综合利用一切教学策略和教学艺术,使这种教学理想转化为能使师生协调发展、不断超越的教学形态的过程”。④综合的观点。认为有效教学是师生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最优的速度、效益和效率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
(2)有效教学的影响因素研究
王曦采用实证性的方法比较了有效教师和低效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差异,认为这两类教师在提问方式和回答方式上差别不明显,但他们在教学管理能力、教学监控能力、学生学习监控能力等方面差异较大。宋秋前认为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包括教师的教学观念,课堂教学时间,教学与课程实施的纵向、横向、内向结构,教与学的方式和课堂管理。还有一些学者从宏观层面分析了影响一个地区有效教学的因素, 认为教学中的时间投入和资源配置投入是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其中资源配置投入这一因素包括生均供应经费、师资配置和生源配置。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