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BHA100069)“基础教育阶段‘有效教学 有效学习’理论与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3.研究内容的分布不很平衡。关于有效教学的主要影响因素、实施的具体方法和内在机制等难度较大的问题,研究成果还较为贫乏,谈“应该”、“必须”的多,谈“为何”以及“怎样”的少。关于具体学科有效教学策略研究的成果重复现象比较严重,且大多数文章仅为一般的理论探讨,存在研究的雷同现象,表现为:研究角度很相似,研究内容和结果大同小异。

4.实证性研究匮乏。在我国近十年关于“有效教学”的研究中,实证性研究的文章少,大多数研究成果都是在思辨性研究的基础上得到的, 这在很大程度上远离了有效教学的实践。“有效教学”作为一项教学改革研究,价值与发展的前途取决于它在解决现实教学问题上的效力,但目前教育领域内的研究“理论”与“实践”仍是两张粘连甚少的“皮”。对于一线教师来说到底什么是“有效教学”,如何正确地理解、贯彻它,存在困惑,也是他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无法跨越的一个障碍。

三、研究设计

1.研究目标

本课题立足“有效教学  有效学习”的中观与微观实践研究,将在基础教育“有效教学  有效学习”教学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管理三方面有所收获和建树,在为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提供实践模式的同时,也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①在教学管理方面,探究基础教育阶段“有效教学  有效学习”的制约因素,探索以区县为主要区域的中小学校实施“有效教学  有效学习”的管理和评价机制。

②在课程方面,研究“有效教学  有效学习”在学科类和活动类课程中的不同表现,即总结出不同类型学科“有效教学有效学习”的规律和特点。

③在教学环节方面,研究在基础教育阶段不同学段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有效教学  有效学习”,即形成不同学段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过程中“有效教学  有效学习”的方法策略。

 ④形成并构建出基础教育“有效教学  有效学习”理论。

本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且更加有效的学习。

2.研究内容

①调查并分析基础教育阶段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县域教学管理的现状,找出制约基础教育阶段“有效教学  有效学习”的因素。

②研究诸如地理、历史、品德等社会科学类学科,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类学科,语文、数学、外语等工具性学科,以及综合实践类活动型课程等不同类型的领域、学科中“有效教学有效学习”的不同表现,并总结出各自的规律和特点。

③研究在小学低、中、高年级段,初中、高中阶段等不同学段,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过程中“有效教学  有效学习”不同的方法和策略。

④研制中小学阶段实施“有效教学  有效学习”评价机制。

⑤形成并构建出基础教育“有效教学  有效学习”理论。

研究过程中我们对研究假设是否符合“有效教学 有效学习”标准,将主要通过两个方面的判断进行认定:一是行为判断,即判断这种教学、学习或管理行为是否是有效的;二是价值判断,即判断这种有效的行为是否符合素质教育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课题研究内容分为多个子课题进行,子课题围绕着研究重点设置,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形成学科、学段、教育教学和管理环节等多要素组成的多维立体子课题结构。子课题采取实验学校和区域自由申报和课题组指定任务相结合的办法,既保证实验学校和区域的实际研究需要,也保证总体研究目标的实现。子课题研究采取一级管理,申报单位和个人申请后,由总课题组评审、认定,直接由总课题组统一管理。

3.研究的重点、难点及主要创新点

研究的重点在于基础教育阶段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县域教学管理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双有效”的模式和方法、理念和思想,以及具体的实现措施和条件,并不断扩大实验学校和区域范围,以最终深化课程改革,优化教育教学,提高基础教育质量。

研究的难点在于调查结果信度与效度的把握,以及区域和中小学校实施“有效教学  有效学习”评价方案的研制。

研究的创新点主要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①本课题研究打破目前只是单纯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来研究“有效教学”的局面,而是从推进课程改革出发,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入手来研究“有效教学”。在关注教师教学效益的同时,更着力关注学生的学习效益,指导他们提高学习效率、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习习惯,从而学会学习。对于“有效”的关注还包括着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转变和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上,使得学生的这种转变不是机械的和被动的。

②本课题研究以中观的视角,对“有效教学  有效学习”在教学管理、教学过程、师资、学生等方面进行立体的实践与研究。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