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BHA100069)“基础教育阶段‘有效教学 有效学习’理论与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③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研究过程以实证性研究为主。课题组实现教育科研力量与实验区优秀教学力量有机整合,力图做到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的相互支撑,以期研究成果有更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4.研究假设
①对不同学段、不同类型学科的教师教学状况进行研究与改进,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教学效率。
②对不同学段、不同类型、不同领域课程的学生学习状况进行研究与改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改善学生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③改善区域和学校的教学管理、教学评价机制,能有力的促进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质量、效益的提高。
5.成果表现形式
过程性研究成果主要有:
①学生学习有效性调查与分析的调研报告;
②“有效教学 有效学习”在不同类型学科、学段中表现的系列论文;
③专著《基础教育阶段‘有效教学 有效学习’方法、策略及理论构建》;
④专著《基础教育阶段‘有效教学 有效学习’实施评价研究》;
⑤研究报告“基础教育阶段‘有效教学 有效学习’理论与实践研究”。
最终研究成果为:
①“有效教学 有效学习”在不同类型学科、学段中表现的系列论文;
②专著《基础教育阶段‘有效教学 有效学习’方法、策略及理论构建》;
③研究报告“基础教育阶段‘有效教学 有效学习’理论与实践研究”。
四、研究方法和实施步骤
1.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由于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成长的问题研究,将综合地涵盖教学管理、教学评价、课堂教学、教师、学生等多个层面和教学要素,脱离教学一线的理论研究和仅着眼于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都是片面的,其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也都会大打折扣。课题组将在河北省范围内选择多个实验区县,侧重基础教育教学管理、评价方面的研究;侧重不同学段、不同类型学科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模式和策略的研究;在实验校中选择实验班或实验年级进行实证性的准实验研究。
本课题组成员在对国内外“有效教学”和“学习策略”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反思的同时,深入实验区和实验学校调查研基础教育阶段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县域教学管理的现状究,探究基础教育阶段“有效教学 有效学习”的制约因素,形成具体的研究假设和实验操作方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将分学科组、年级组深入实验区了解实验进展情况,控制实验过程,分析存在问题,找准问题症结,具体问题具体指导,形成动态的阶段性研究方案,凸显行动研究的特色。
2.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采用思辨性研究与实证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且以实证性研究为重点。本课题研究涉及课程研究、学科教学到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等多个领域,重点在于教学领域;难点在于对问题的筛选、因素的分析以及实验的控制。本课题研究方法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调查法,同时辅之于准实验研究法、比较法、文献法、个案法、经验总结法等。
行动研究法。课题组成员依据调查结果,将预设的和发现的问题转化为假设,形成子课题;带着实验方案和实验计划深入实验区、实验校,开展行动研究;在行动过程中对研究对象和研究过程进行具体考察,通过反思制定改进措施,调整、完善实验方案。
调查法。在课题研究之初,课题组先对实验区、校的基础教育阶段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县域教学管理的现进行调查,通过调查和数据分析探究基础教育阶段“有效教学 有效学习”的制约因素,并编制档案;实验过程中,将定期调查、总结、评价;实验结束时,再进行全面整体的调查、总结和评价。经过多次调查和数据的收集,一方面可以科学、准确的描述实验效果;另一方面,调查结果在实验过程中也为调整和改进解决问题的方案提供科学的事实依据。
3.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0年4月——2010年9月)。作好前期准备工作,进行必要的预测和理论准备,制定并论证研究方案,申请立项、开题。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调查法。
第二阶段:调查研究阶段(2010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