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培养学生道德素养为价值取向的品德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以培养学生道德素养为价值取向的品德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南京市渊声巷小学    王俊梅

一、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及价值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计划向市场经济转化的社会转型,向教育也提出了社会转型的时代要求。现代社会已经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在这样一个巨变的时代,社会的文化和价值充满了多样性和异质性,充满了差异、竞争与合作的文化再生机制要求人们更富有创造性,要求人们能迅速地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社会。进入21世纪,我们中华民族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既要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竞争,又必须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坚持社会主义的教育方向。这一艰巨任务的完成,既要求我们在教育中抓好学生的知识学习,为未来参与社会竞争和发展自我、服务社会奠基扎实的基础,又要求我们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具备适应未来竞争的素质要求。很多研究证明,小学阶段是人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期,能否培养学生从小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小学教育担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有鉴于时代的要求,现代学校教育应立足于人的完美生命的塑造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正是基于这些认识,我们选定了本课题作为研究,决心在小学道德教育的实践中探索出一条知情行相统一、教学与教科研相结合的道德教育的新路子,为学校道德教育的深化服务,从而提高小学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道德教育并不是独立于其他诸育的单独一育,道德教育存在于学校的一切活动之中。课堂教育占据着学校教育的大部分时空,如果在课堂中不能充分开发道德教育的潜能,不能在学科教育的理念上有所体现,那么,学校的道德教育终究是一句空话。发掘各学科内容和教学过程中丰富的德育资源,特别是发掘教师内在的育德潜能,这对于促进学生道德提升和对教师及学科的情感认同,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光彩与人格的魅力,是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的。因此,本课题的研究立足于当前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通过对小学儿童品德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认识,着重从儿童道德情绪情感体验入手,通过把道德行为落实在具体的学校教学活动中,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通过充分优化德育课堂的教学,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二、课题研究的界定

1.思想道德素养:

素养是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或能力。思想道德素养是指人们按照一定社会或一定阶段的思想道德要求,在个人品质情操方面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塑造。我国的思想道德修养是由传统道德教育发展的,符合社会进步的道德准绳。

2.价值观:

价值观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价值观通过人们的行为取向及对事物的评价、态度反映出来,是世界观的核心,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它支配和调节一切社会行为,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价值取向:决定社会行为的方向或因素,人需要反思和批判已经确立的价值观念,通过这种反思和批判,克服现行价值理念的缺陷,使之走向完善、合理。

3.教学策略:

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特定的目标,依据教学的主客观条件,特别是学生的实际,对所选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等的总体考虑。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