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培养学生道德素养为价值取向的品德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

通过此课题的研究,学校旨在达到如下目标:

1、提高学生的品德素养,形成良好的健康的情感与品德行为,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做好迎接未来社会挑战的准备。

2、努力探索并形成具有特色的品德课堂,提高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探索常态下课内外有机结合的一种有效机制。

四、课题研究的特色

以培养学生道德素养为价值取向的教学策略之研究,这是我们根据目前现有品德教学的现状,以及全社会对青少年的要求而提出来的,没有价值取向,品德教学将成为无源之水,不以道德素养为培养目标,学生的品德素质品德根基也就无从谈起,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也只能成一种空话。因此,我们的课题创新之处在于以价值取向引导青少年成长,寻求与价值取向相匹配的研究教学策略,从而摸索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新课堂。让学生不再是接受的“容器”,而是可点燃的“火把”。课堂不再只是一门课程的知识探究,而是多学科知识的整合。学生不再是“配角”,而是活动的“主体。课堂不是教师在表演,而是学生在交流与合作、注重学会做人、学会生存、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感受。

通过品德课堂教学法的策略研究,在学生道德素养的培养过程,在道德的传承与学生道德素质提升之间架起一个桥梁,充分体现传递、交往、情感归属、社会适应、个性发展的阳光之路。

本课题的另一创新之处是:随着江苏省教研室把公民教育项目的引进,我们深感这一项目对于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培养他们的道德素养是非常有帮助的。因此,我们创造性地把品德学科的课堂教学与公民教育实践活动有机结合,积极探索常态下课内外有机结合的一种有效机制。

五、理论的依据

1.杜威提倡的“教育即生活”,陶行知提倡的“生活即教育”,这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理论支撑。

他们的教育理论都是主张教育与生活的一致性,强调的都是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学校管理的开放性,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生走出教室,置身社会,在生活中学习。我们期待着“和谐社会”的构想尽快变为现实,给学生发展提供成长的肥田沃土。

2.公民教育理论是我们研究促进青少年形成良好社会道德素质的另一个重要理论基础。

公民教育(citizen  education)是每个出生在这个国度里的人都有权接受的教育,如在未成年前须接受的义务教育,以及此后的职业技术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公民)教育”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是个陌生的名词,对于发展(公民)教育最早的清晰的概念是联合国1975年给出的定义,即:"发展(公民)教育"关注各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人权、尊严、自主及社会公益等活动;鼓励思想交流及汇集,并行动起来以推动社会改变;塑造一个较合理和公正的社会和经济秩序。

3.多元文化教育理论为我开启课堂教育策略的新思维。

多元化教育理论是当代国际流行趋势之一。它揭示了人们对文化多样性与文化多元选择的认知,它是在世界一体化格局中,人们对于保持各自文化的特性,所作出的积极努力的一种结果。维持多样性,尊重差异,各民族有权利积极参与社会各方面的活动,而不必放弃自己独特的认同,是多元文化论倡导的主旨,也是多元文化教育得以产生、发展的理论基点。

4.体验教育理论引青少年亲历、感悟、反思,并最终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体验总是与个体的自我意识紧紧相连的,体验的过程包括四个阶段:1、个体亲历的阶段,即个体亲身经历某一件事或者某一个情境的阶段。这是体验的第一过程;2、个体对上述亲历过程进行抽象、概括,形成概念或观念的阶段。其实,每个人都在经历着许许多多事情,可是,各人的感受是不同的。作为体验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亲历的第一阶段,还应当上升到对亲历的反思,以形成人生经验的阶段;3、个体在新情境中检验所形成的观念的适应性阶段。正因为经验具有个体性、主观性,因此,只有在新情境中加以检验才能克服经验中的不足之处,或者巩固经验中的合理之处,同时,新的情境又会促进经验思维的灵活性;4、再反思,产生新经验的阶段,并不断循环,不断体验,直至达到目标。由此可见,体验教育是在实践活动中,促使学生不断产生新经验、新认识,并由此发展学生适应自然与社会的能力,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促进个性成长的一种教育方式。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