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培养学生道德素养为价值取向的品德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六、研究内容及成果形式
(一)课题研究内容
1.教学设计的优化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坚持从优化“教学设计”着手,进一步细化和落实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解决好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与落实,并从有效备课、有效上课、有效评价等几个环节进行深入地探究与实践。
(1)有效备课:
我们发现要做到有效备课,教师就必须树立新的教材观,从教材的执行者走向教材的创生者。在备课中,可以根据学生需求,适当增减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实际,有效更换教学内容;根据教学需要,合理整合教学内容;根据生活实际,及时调整教学进度。
(2)有效上课:
我们发现要做到有效上课,教师就必须树立新的教学观,从重文本传授走向重过程体验。因为新课程注重学生自己体验的过程,强调“教育是一个内心的旅程”。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根据教科书的教学目标,努力创造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教师在课堂所扮演的角色是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
(3)有效评价:
我们发现要做到有效评价,教师就要树立新的教学评价观,从“重结果性评价”走向“重发展性评价”。因为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评出个三六九等,而是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以教学过程和结果为评价范围,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全部成果为评价内容,以鼓励性评价为主要方法。评价呈现过程化,评价内容呈现多样化。有形的或无形的,显性的或隐性的,都可以成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评价内容。
2.师生关系的优化
本课题通过深化德育改革,科学地把握课堂德育过程中的各种关系,通过师——生、生——生之间丰富多彩的活动和交往,进而转化为精神沟通、交往和理解的关系,增强德育的情景性、情感性和生命活力,真正做到情理融通。
具体表现在:
(1)建立师生之间民主的、和谐的、合作的关系,即“我——你”对话关系。德育不再是道德权威对受教育者的道德驯化,而是在教育者的组织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是教育者的启发、引导、指导与受教育者的认知、体验、践行相结合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教育与自我教育、教学相长、品德共进的过程。
(2)形成友善的、宽容的集体氛围,让学生有心理安全感和心理自由。教育者的任务就是要为学生创造性的成长、发展,提供所需要的土壤、阳光、空气和水分。
(3)德育实施的方式是生动活泼的。它不是物化的、模式化的,而是人格化、多样化的德育。学生是人,不是物;学生不是装知识的容器,也不是装“美德”的口袋;学生是精神主体,是道德主体,是有思想感情的人。教育不是物的标准件生产,也不是居高临下的灌输;教育是育人、育心、育德的文化——心理过程。德育实行人格化的教育,采取多种多样的教育方式,使学生的个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展示。
(4)它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德育。在开放中吸纳新的时代精神,锻炼受教育者的思维批判力、道德选择能力、创新能力。
(5)它不是只重视道德认知,忽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而是道德的知情行协调发展的。它不是单纯的说理教育,而是把理性的传授和指导学生丰富多彩的体验学习、形式活泼的道德践履结合起来的德育,是完整的德育,是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的德育。
(6)它不是保姆式,而是自主式的德育。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独立性。它对学生放手,它相信学生的能力,吸取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自己去践行、去体验、去创造。
3、实践活动的优化
学校于2005年积极申报参加由省教研室从美国引进的“公民教育实践”活动项目的研究,成为了首批实验学校。在三轮的实验中,课题组的老师们指导学生认真开展项目研究,所研究的课题《关于自行车失窃问题的研究》、《关于紫金山环境保护问题的研究》、《小学生应拥有自己的学生证》分别荣荣获了省、市听证展示优秀奖,区一等奖的佳绩。在公民教育实践活动中,学生们增强了公民意识,提高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收获着成功。
(二)课题研究成果形式
1、理论方面:
(1)论文集
(2)公开发表的课题研究文章
姓名 | 时间 | 论著标题 | 刊物名称 | 主办单位 | 本人承 担情况 |
王俊梅 | 2007、5 | 谈教师对《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的有效使用 | 《教学研究》 | 陕西教育报刊社 | 独立撰写,约2000字 |
王俊梅 | 2007、6 | 走进有道德的课堂生活 | 《中国德育》 | 中国德育杂志社 | 独立撰写,约2000字 |
王俊梅 | 2007、8 | 在课堂上能领略到祖国的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吗 |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 参与编写,第八章第二节,约15000字 |
丁 玲 | 2007、8 | 孩子的需要在生活中是否都能实现 |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 参与编写,第五章第三节,约15000字 |
王俊梅 | 2005、12 | 我的课余生活 | 《品德与社会》 六年级上册教师用书 | 江苏教育出版社 中国地图出版社 | 编写第1课,约30000字 |
王俊梅 | 2006年 | 鸦片的背后 中山陵前 南湖游船 我的课余生活 不和烟酒交朋友 害人的邪教 法律护我成长 地球在发低烧 天有不测风云 许多物种消失了 可怕的物种入侵 自然资源取之不尽吗 战争何时了 科学技术的喜与忧 我在联合国做报告 | 五、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材配套教学光盘 | 江苏教育出版社 江苏省电教馆 | 设计并参与拍摄,其中独立承担15课电子脚本设计 |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