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培养学生道德素养为价值取向的品德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二)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法:学习有关的理论书籍,提高理论水平。

2、调查法:采用问卷、座谈、走访等形式,前期了解学生品德课学习的现状,后期了解课题研究进展的程度和效果。在前、后期调查的基础上,课题组成员要分别做出调查分析。

3、观察法:重点观察学生平时在品德课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课题组成员要及时做好观察记录。

4、行动研究法:针对学生在品德课堂学习存在的问题,开展相应的策略研究,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每学期开展一次课题汇报活动,课题组成员设计活动方案,做好活动记录,收集课题活动材料,活动结束后,及时上交相关资料。

5、个案研究法:选取小样本,进行跟踪研究,了解学生的发展变化情况,寻求有效教学的途径、方法。课题组成员建立学生的个人档案,做好跟踪记录。

6、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多次进行阶段性总结、课题结题时进行终结性总结。

 

八、课题研究的主要结论

通过课题的研究,我们认为道德教育并不是独立于其他诸育的单独一育,道德教育存在于学校的一切活动之中。课堂教育占据着学校教育的大部分时空,如果在课堂中不能充分开发道德教育的潜能,不能在学科教育的理念上有所体现,那么,学校的道德教育终究是一句空话。发掘各学科内容和教学过程中丰富的德育资源,特别是发掘教师内在的育德潜能,这对于促进学生道德提升和对教师及学科的情感认同,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光彩与人格的魅力,是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的。因此,学校应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道德教育应和课堂教学相融通。

在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过程中,学习资源不只局限于学校内、课堂上、课本上,只要能与学生的学习发生联系,学生都能以自己认为合适的方式学习一切有价值的信息,这都是学习资源。道德教育必须使各种方法有机配合,灵活运用。结合理论和实践检验来看,没有任何单个的十全十美的德育方法,也没有一种确定有害的方法。在德育方法的运用中,最重要的不是你选择了什么样的德育方法,而是在于将这种或若干种德育方法置于什么样的德育方法体系之中,如何使不同的德育方法得到配合运用。德育方法本身还无法自然而然地实现科学化,也无法在简单运用中体现这一点。各种方法的科学性能否得到实现,则主要取决于教育者能否根据学校德育的具体实际需要,充分考虑各种德育变量,灵活机动地选择运用。正如马卡连柯深刻指出的那样:“任何的教育方法,甚至像暗示、解释、谈话和公众影响等我们通常认为最通行的方法,也不能说是永远绝对有益的,最好的方法,在若干情况下,必然成为最坏的方法。”一所学校其道德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要看其教育者是否割裂各个德育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将其灵活适度地运用,还是将之教条化、形式化地过度使用。因此,道德教育应和学校的各项活动相融通。这些活动形式的本身具有较大的形象性、生动性和感染性,容易为学生观察、感受、理解、消化既定的德育内容极其实质;也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其接受教育的兴趣。

学校教育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格方面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但它决不是承担着全部的责任。常识告诉我们,家庭是孩子最初的道德教育者,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道德教师,他们发挥着最长久的影响:孩子们常常要换老师,但一般来说,在他们的整个成长年代,他们始终至少拥有父母中的一方。父母与孩子的关系还有特别的情感意义,这会让孩子们感觉到被爱护与自身的价值,或是没人爱护、自己不重要。最后,父母的位置还在于把道德作为一个更大的世界观的一部分来言传身教,它展示出人生的意义。所以说,家庭在孩子社会道德方面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道德教育应和家庭教育紧密相结合。

道德本身是来自于社会生活并现实地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道德教育最终落实在生活世界的全方位熏染中,因此,道德教育应向生活世界回归。这就意味着道德教育溢出现代学校教育体系而向整个社会生活的回归,道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和教师的事情,而且是每一个社会成员的事情。因此,学校应把每一个学生都当作是社会人来培养,让他们积极参与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的研究,从而关注社会、融入社会。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