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学科新课程实施方案
5.了解食盐、纯碱、小苏打、碳酸钙等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6.知识一些常用化肥的名称和作用。
7.列举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有机物,认识有机物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①试验某些植物花朵汁液在酸性和碱性溶液中的颜色变化。
②使用PH试纸测定唾液、食醋、时汁、肥皂水、雨水和土壤溶液等的酸碱性。
③自制汽水。
④当地农村常用化肥的鉴别。
⑤调查或收集有关酸雨对生态环境和建筑物危害的资料。
⑥实验探究酸碱的主要性质。
在课程标准中,对描述学习目标所用的引导词和相应的水平作了说明。同一层次的学习要求可用不同的词引导,有的引导词侧重描述学习结果(如“知道”、“学会”等),有的引导词则侧重描述学习过程(如“解释”、“体验”等)。
5).突出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针对多年来形成的初中化学“听、记、背、练”的现状,课程标准提出“将科学探究作为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突破口”,并强调科学探究是重要的学习活动和实践过程;是一种使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和探究乐趣的学习经历;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课程标准不仅将“科学探究”专设为学习主题,从方法论层对科学探究的学习目标作了规定,而且阐述了探究活动的基本要素和基本保证,说明了义务教育化学课程中探究学习的具体形式,列出了探究活动的典型案例供教师参考。为突出学生自主的实践活动,在内容标准的“活动与探究”栏目中设置了大量的探究课题,明确列出了具体“活动”。虽然课程标准中所列的活动内容不求全盘照搬,在教学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或增补,但实践活动决不是附加的形式,其本身就是化学课程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实现新课程目标的基本保证。
我们认为,从教学大纲的“静态”要求到课程标准的“动态”建议,不仅是表述方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为变学生被动的接受式学习为主动的探究式学习,为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可实现的具体途径。
(5)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课程改革的实效必须在实施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得以体现,而这一过程的顺利推进又与教师素质、教学评价、实验教材、教学资源等因素密切相关。
1).化学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参与者和推进者
课程实施必须通过教师的一系列实践才能实现,因而教师在课程改革中扮演的角色十分重要。教师必须转变课程观念,将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科学探究。化学教师不仅要有强的责任心,而且应根据新课程的理念不断改变传统的教学思维,并随课程标准倡导的多元化学习方式的确立而重建自己的教学方式。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好每一堂课,充分关注学生在知识、技能、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变化,鼓励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
在新编出版的九年制化学国家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知识体系有了很大的变化,内容的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的特点,不确定的因素也随之增多,这就要求教师深入研究化学课程标准和实验教材,广泛查询资料,研究实验方案,灵活创设教学情景,主动地弥补自己在他人的教学案例,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专业化”的评价,积极提出有关课程和教材改革的建设性意见。实践还证明,“参与式”的教师培训的方式,有助于较快地提高实验区教师驾驭新课程的能力。
2).发展性评价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的制度保障
发展性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重视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使学生的学习方面的内、外在的压力逐步转化为内在的需要。
化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对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的指导,提出建立‘化学学习档案“(也称”学生成长记录”)的要求。从理论上讲,学习档案将从多个角度反映出学生在化学学习历程中各方面的发展和变化,能获得更多有关学生进步的信息的证据,如单元知识总结、学习体会、疑难问题、收集的化学资料、探究活动的设计方案与过程记录、学习方法、自我评价等。学习档案在教师的指导下,主要由学生本人来完成,为求统一的形式,重要的是体现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成长过程,使学生体验成功,逐步养成自我反思、对自己负责的习惯。
面对新课程提出有关探究能力、方法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发展的目标,课程标准建议通过活动表现对学生作出评价,即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各项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水平及表达交流技能等进行全方面的评价。评价结果采用简单的方式加以记录,在比较、分析基础上,给出恰当的反馈以激励学生的进步。活动表现评价可以采取独立、小组或团体的形式,既注意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又重视评价学生的活动成果。
自我评价和活动表现评价为全面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必须认真实践和深入研究的新课题。当然,传统的纸笔测验在评价内容和方式上也不断面临新的挑战。
3).实验教材的编写必须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实验教材是检验课程标准的重要工具,因而教材内容的选择必须反映课程理念,遵循内容标准,特别应注重从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人手引出化学学习的内容,展示化学科学对推进社会文明所起的巨大作用,同时在内容呈现上必须体现科学探究的特点,如设置探究性情景和实践活动导引,将学生的观察、比较、记录、实验操作、数据处理、调查、讨论、辨论、交流合作、归纳,整理等多种学习方式直接引入教材,适当采用“情景——问题——假设——实证——讨论——结果”的思路来构建教材内容。
为彻底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材内容的信息传递宜用多种途径,除文字陈述外,图形、表格和各种醒目的栏目(如“你知道吗?”“联想与启示”、“交流与讨论”、“活动与探究”、“拓展视野”等)不仅提供给学生更生动、更平等交流的内容信息,同时增添了化学知识的魅力,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的主动性是极为有益的。
4).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大了课程实施的力度
化学课程和实施,始终与校内、校外课程资源的支持密切联系在一起,课程标准始终将化学实验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并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紧密结合,因此配备良好的实验室条件以充分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动手实验,利用低成本的实验器材代用品、微型仪器等弥补实验条件的不足。
课程标准“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学习化学”,帮助学生“从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联系的视角认识化学”,落实“贴近生活,联系实际”的教学要求,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我们认为必须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吸取新鲜信息,大量的校外资源值得重视。如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农科站、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化工厂在科普读物、专业资料、研究成果、工艺产品等方面有丰富积累,是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既开拓了学生视野,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失为获取和优选课程资源的有效途径。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