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成志创意法教育基本原理
第二节 创意课堂的随机结构
创意课堂的专门课属于自学性质,没有课堂结构,这里论述的重点是基础课课堂。
“什么时候要滴眼药水,不应该是早就计划好的,而是哪时不舒服,哪时就滴”。课堂结构不是在备课中准备好的,而是“根据最差的问答随机形成的”。也就是说“最差的学生成了课堂的主讲,操纵着课堂的程序”。即使上公开课,教师、学生都“不作任何准备”,所上课文由听课者在课堂上任意抽取,即抽即上。
下以小学语文课为例进行说明:
我们认为,小学语文教学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要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教师具备一点创造学的知识是提高学生语文感悟能力的基本保证。而且,教师应该“备大课”,在平时苦练基本功,而不要拘泥于教案。充分发挥教育机智。教师根底深厚,学生才能自由感悟。下面我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点感受:
一、创造性地将学生引入课文情境是让学生自由感悟的前提。
我们现在使用的教材中的课文有一些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一时很难进入课文的情境,难以获得发自内心的真实感受。而且,他们看似还会有生发许多“愚蠢的疑问”。例如,教《狼牙山五壮士》一课。“五壮士为什么要跳崖,这是不是一种自杀行为?”,“自杀者有什么好学习的?”,“他们蠢得跳崖,关我什么事?”。教师只有进行一些创造性的设计,才能让学生感同身受,才能营造一种有利于语言感受的良好氛围。而这种设计最好是“摸着石子过河”,临机形成的,如果只是一般性的“创设情境”,或者放放录象,或者进行激情导入,学生是很难被真正感染的,甚至面对老师的“激情”还会“偷偷窃笑”。如果我们仅仅因为学生“配合得好”而认为这种导入很成功,那只是因为我们太不了解当代小学生的缘故。从唯物论的角度来看,如果我们没有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引入,学生的“真情流露”不过是“给老师面子”而已。我们的做法是:调整好心态,凭感觉产生方案。先了解学生是否明白五壮士当时并未全部牺牲,幸存者如今可能依然健在这一事实,并随机“扬言”要请当年的幸存者来学校讲故事,请老人的后代到学生家里来做客。如果条件成熟,这些是可以实现的。即使不能实现也可以在课后向学生说明,并让大家都来想办法。以此获得他们的谅解。这样引入,学生就会发生疑问:我们会不会成功?如果成功,我家又如何招待贵客?我的父母都下岗了,生活条件不太好,贵客会不会满意?然后,我强调接待贵客最重要的就是要非常熟悉老爷爷的英雄事迹,从而引入本课的学习。这样一旦触及到学生的“切身利益”,他们的学习兴趣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二、创造性地组织课堂结构是让学生自由感悟的核心。
一般的语文课堂教学结构主要是教师设计好问题,然后让学生逐题解答这一基本流程。这样,致使学生围着老师的思路转,其创造性思维被严重扼杀。在这种课堂结构下,“最优秀”的学生其实“受害程度”最深。有一种“改良型”的课堂结构,它减少了提问的次数,企图加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实也还是在老师的“控制”之下。我们采用的是一种由学生“自问自答”的课堂结构。学生读了课文之后,不待老师发言,谁都可以提问,谁都可以作答,可以从课文的开始部分问起,也可以从中间部分问起,还可以从结束部分问起,学生想从哪里问起,就从哪里问起。问完了可以再问,问得不够可以重问。老师是根本不可能准备好自己要说什么,也无法预料学生要问什么,一切全靠“教育机智”。总之,一节课从哪里上起,哪里结束,全由学生来决定,其实“最好的课堂结构是取消结构的结构”。这种课堂看似无序,实际上,它以学生的心理过程为序。学生只有真正自由了,才会“灵感勃发”。才能自由感悟。他们对事物的看法也就真正脱离了标准答案,变得多姿多彩起来。甚至“最错误的问答左右着课堂的结构”。
三、创造性地进行语感训练是让学生自由感悟的动力。
如何进行语感训练,这是没有定法的。总的来说,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可以随机借来辅助语感训练的完成。或者说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进行语感训练。决不要局限于某种僵化的方法。但为了叙说的方便,我们试着从两个方面来谈谈:第一,语感训练是离不开读书的,但不要进入“读的误区”。而要在读的时侯不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层层深入,让他们越读越有味,越读越来神。例如,读到“双龙戏珠 ”一句,学生初读是没有多少感受的,因为该句描绘的内涵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首先我问学生有没有在电视里见过“双龙戏珠”。这样,学生的形象思维便调动起来了,读的时候情绪高了许多;接着我们让同桌配合表演“双龙戏珠”,不必要刻意让学生带一个“珠子”来,让他们用手比划比划即可,或随手操一物亦可,学生再读时已经是兴趣盎然了。第二,语感训练应该讲究抑扬顿挫,重读节奏等,但这些训练切忌枯燥,应生动活泼,顺乎天然。例如让学生读“我觉得自己就是一朵荷花,穿着白色的衣裳,随风飘动。”这句子如果要学生多读几次,不要讲“读”“再读”之类的话,而不妨说“让我们的衣裳再飘动一次吧!”“我们教室里现在已有六十一朵荷花啰!”“好白的衣裳啊!”通过这样的渲染,让学生自然读出韵味来。如果学生读的不够味,老师就会说:“你们的衣裳还不够白啊!可以再白点吗?”“你们还没有变成白荷花嘛?”以这样的话,来激发学生真正读出味来,“不求工而自工”。以实现符合人文精神的语感训练。从而让学生产生一种自由感悟的动力,这样,学生才会畅所欲言,真诚地说出自己的“最差”的认识。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高中生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 下一篇:“ 放—收”互动型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