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度社区教育课题申报
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向纵深发展。社区居民通过参加各种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学习活动,满足了自身不同文化、教育、生活需求,学习与工作形成了良性互动,自身的知识水平、工作能力、道德修养获得了不断增高。社区教育的“全程、全员、全方位”教育唤醒了居民的社区意识,提升了社区的认同感。如社区开展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和“一助一”扶贫结对服务活动,社区互助社开展的“万家帮万家”服务活动,梅园街道离退休学习小组组建的“老妈妈合唱队”等活动的开展,都有力地促进了社会风尚的好转,推动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开展。
学习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功能日益凸显。学以致用是社区教育的特征之一,通过多样化的社区教育活动,有力地推动了社区经济的发展。如红山街道流动人口占全区人口的63%,街道社区委员会通过开展社区学校——流动人口学校来提高他们的素质。来自安徽的32岁青年李涛,在街道农贸市场经营蔬菜,生意红火,因为他能给顾客介绍各种蔬菜的营养成分。他说,这些知识都是从流动人口学校学来的。社区委员会开办的周末干部课堂设立玄武讲坛,学习WTO,学习现代管理与现代科技知识,有效提高了机关干部管理经济工作的能力。现在,玄武区构建学习型社区的外部条件——区域经济的外部支撑已基本形成,呈现出社区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社区经济支持社区教育的良好态势。
(三)形成了有价值的实证研究成果
为进一步了解社区居民的分布状况、学习需求、学习动机,以及居民对社区教育的现状评价,对今后社区教育的需求等方面情况,以提高社区教育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有效性。我们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从实证的角度对玄武区社区教育的需求情况开展了问卷调查。
1、调查设计
(1)、调查问卷来源
问卷来源于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推进我国社区教育发展的实验研究》课题组编制的“社区居民学习需求调查问卷”。
(2)、调查对象
采用分级抽样的方式,选取玄武湖街道委员会,抽取六个居委会,每个居委会抽取若干居民区,每个居民区抽取若干居民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手293份,回收率98%。
(3)问卷调查
向300位居民发放问卷,回收后用spss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2、调查过程
选调工作责任心强、有一定社区教育经验的社委会干部、社区志愿者进行培训,然后入户发放问卷,不留姓名,次日收回。
3、调查结果分析与结论
(1)关于居民学习情况的调查结论
①、年富力强的社区教育主体
本次问卷调查的293人中,31岁——50岁的人数占总数的43%,加上21岁——30岁人数的11.3%,总数达到54。6%。社区教育的参加者总体上以青壮年为主。要求我们在教育内容的设计、教育方式的选择等方面考虑到这一特殊群体的学习特质,并予以科学安排。同时也要看到,60岁以上人数达到16.7%,20岁以下人数只占4.1%,造成了年龄分布的两极不均衡性。这是由于近年来我国人口政策的成功贯彻和人们生育理念变化的必然结果。要求社区教育要不断关注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口的教育问题。
②、非工作成人比例偏大
本次问卷在职人员只占总数的32.1%,待业、退休、家务人员高达42%,再加上临时工作人员,总数达58%。这反映出近几年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了就业结构的深刻变化和工作岗位的频繁变动。一方面要求我们更多地关注非工作成人比例偏大的现实情况,不断增加社区教育活动中生活技能的培训内容,使社区教育成为扩大就业、促进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要求我们引导社区居民确立新的就业观念,不断引导居民走出“只有全民单位才算就业”的误区,确立动态的、发展的、变化的就业观念。使社区教育成为改变人们就业观念的有效手段。
(2)、关于社区教育的意识与认同情况的调查结论
①、社区居民学习动机的现实折射性
此次问卷在7种类型的统计数据中,第二项“不断学习可以更新知识、提高素质”的百分比为50.5%。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小学生活基础教育社区教育研究方案
- 下一篇:《社区教育》的概念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