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度社区教育课题申报
问题二:社区教育的学理研究过多停留在实践层面,诸多理论问题尚需科学定位
由于我国社区教育工作起步较晚、实践经验不够丰富、高等学校从事社区理论研究力量相对薄弱,造成我国社区教育理论研究工作相对滞后,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成功的实践范例也很少具有普遍推广价值。这就使得当前社区教育的学理研究过多停留在实践层面,诸多理论问题尚处于不清晰阶段。如对社区学院的理论研究缺少深度。社区学院是以转变教育观念为先导,以优化整合教育资源为切入点,以创建学习型社区为目标的一项综合教育工作。要深刻认识社区学院的概念、内涵、性质、特色和职能,正确把握社区学院的发展方向。社区学院既不同于一般的培训机构又不同于普通的成人高校,有着独特的结构、特征、发展目标、运行机制。当前我国不同地区创办的社区学院种类较多,有些社区学院在功能定位上缺少特色。玄武区在社区学院建设中注意吸收国内外社区学院建设的优势因素,结合自身特点形成了“整合资源、发展社区、面向居民、发展社区“的鲜明特色。我们需要在理论上进一步对社区学院进行深入研究,不断完善社区学院的理论体系和和运行模式,使社区学院在社区教育和社区建设中更好地发挥龙头作用。又如关于“社区教育”与“社区工作”、“社区活动”的区分。社区教育是社区工作的一部分,社区活动是社区教育工作的一部分,他们之间也有着内在的区别。考察我国的社区教育活动,研读诸多的社区教育文章,可以发现,这些概念在使用上经常相互替代、不加区分和界定。科学规范地开展社区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工作需要对以上概念进行学理上的比较与辨析。
问题三:社区教育工作者的活动过多停留在经验阶段,理论素养尚需提高
社区教育是以成人为主体的教育,这是国内外学术界的共识,当然也包括前成年期的青少年的教育工作。社区教育的功能现在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其根本目的是提高社区居民素质和生活质量,改善社区居民的生存状态,降低和减少社会问题,促,进社会稳定。社区教育工作有着特殊的教育对象,遵循特殊的规律。社区教育工作者必须经过专门系统的培训,需要了解社区教育的基本规律,掌握全面的社区教育知识,具有特殊的社区教育工作才能,形成丰富的社区教育智慧,以促进社区教育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当前我国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良莠不齐,来源渠道多样,有政府行政官员、街道管理干部、离退休人员、中小学教师等。他们普遍缺少系统培训,缺少社区教育工作的相关知识。而且由于社区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尚未获得普遍共识,社区教育教师、社区教育工作者相对于中小学教师、教育工作者地位偏低。他们工作热情不够高涨,提高自我理论素养的需求不够强烈,社区教育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
问题四:社区教育的研究方法相对单调,多样式的研究方法需不断充实
这与我国当前社区教育的发育不完善、发展不平衡、理论研究相对滞后、专业化队伍不强大、社区教育工作者理论水平不高有关。审视我们的课题研究和理论研究成果,在研究的范式上大都采用质化研究的方法。质化研究范式强调在自然的情境下采用无结构访谈、参与性观察等方式开展研究,其主要方法有:实地调查法、深度访谈法、参与性评估法、案例研究法、反思性研究法、追踪研究法等。质化研究更适合于对不同文化社会背景下的特殊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细致的、动态的探索性研究,它强调在自然的情境中,通过研究者和被研究者的双主体互动揭示事物的本质,并以归纳的方式为自下而上的建立新的理论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质化研究范式更贴近生活、贴近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其研究结果也更具有针对性。是社区教育研究的理想方法,但质化研究不适合于对社会现象进行宏观的、发展趋势性的研究,而且研究主观性、经验性、情境性色彩更浓厚,研究的成果一般没有明确的结论,评价的标准也比较模糊,因而不具普遍的代表性和可推广性。因此,需要量化研究予以补充,量化研究适合于对社会现象进行宏观的研究,并通过数量化的因果分析和相关分析,借助实验、推断、演绎及数理模式等手段验证假设,发现规律,揭示社会发展大趋势。其研究目标明确、方法具体、便于操作,研究结果具有客观性和可重复性。在社区教育研究中必须重视量化研究方法的使用,通过量化研究揭示社区教育的特征和规律。反思我们的一些量化研究成果,也只是停留在表面的研究状态,缺少对调查数据的深入分析和研究,使得研究活动流于形式。我们必须认真总结当前社区教育研究中在研究方法方面的缺陷,使用多样化、科学化、规范化、与研究目的相适用的研究方法。
问题五:玄武区“生态式学习型社区”的模式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有特色的社区教育模式尚需在理论与实践上不断完善
经过近20年的实践和探索,玄武区的社区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功能单一到功能多样、从经验型管理到理论研究的不断突破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这是我们今后开展社区教育的优势和动力所在。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玄武区社区教育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许多理论和实践的问题都需要认真探索和回答,玄武区“生态式学习型社区”的模式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主要表现在:
对“生态式学习型社区”的理论框架需要进一步深入地从学理上进行阐述。诸如生态式学习型社区的本质特征、生态式学习型社区与学习型社会的必然联系、与终身教育体系的联系、与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生态式学习型社区的具体指标是什么、当前学习型社区建设的现状与生态式学习型社区的差距在哪里,玄武社区教育的优势和特色到底在哪里等都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予以足够关注并做出科学回答。
对“生态式学习型社区”的实践模式需要不断完善。要认真研究发达国家的成功的社区教育经验,梳理我国社区教育的实践成果,反思我区社区教育的历史和现状,在实践上使社区教育进一步走向成熟。例如,我们现在的社区教育活动与理论上的模式是否相一致,是需要修改理论框架还是需要完善实践活动,如何使玄武的社区教育更好地吸收其他社区教育的经验,如何做到特色更特,优势更优等,都需要我们积极实践大胆探索。
(二)策略
发展社区教育、营造学习型社区,不仅需要满腔的热情、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更需要掌握科学的方法、智慧化的策略。我们必须认真分析社区教育的得与失,研究社区教育的规律与特点,不断加强机制建设、重视理论研究、加大培训力度、促进社区教育工作向纵深发展。
策略一:加大机制建设,培育社区自我发展的内生力
当前社区教育的内部推动力不足,过多依靠政府的行政措施的根本原因是社区教育的有效机制尚未形成。必须认真重视对社区内部居民学习需求的激发,重视对社区非正式团体和组织的引导和帮助,使社区教育由外推型转为内推型。
1、要建立起与劳动力市场相适应的运行机制
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社会变迁的加速,带来了劳动者就业竞争的加剧,职业变换的频繁。在未来社会,一劳永逸的职业不复存在,一次性学习终身受用的教育也不复存在。社区教育必须敏锐地瞄准劳动力市场的变化特点和规律,不断调整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要密切关注行业的针对性、岗位的实用性和学习者的需求性,按照按需施教、学用一致的原则不断增加技能性、操作性的内容,减少理论性、抽象性的内容,使社区教育成为扩大就业、促进社会稳定的有效手段,成为改善个人职业状态、实现居民人生价值和学习抱负的有效途径。
2、建立起课程结构与学习者多样化的需求相适应的运行机制
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必然带来了人们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变化。随着社会分工的多样化、闲暇时间的增多、老年人口的增多,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必然呈现出多元化。社区教育必须改变那种内容“千古不变”的老面孔,变以往课程的呆板性和僵化性为灵活性和丰富性。不但要适应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学习需求,还要适应同一年龄、同一职业,不同类型个体的学习需求。要通过多种形式,深入到社区居民中开展需求咨询,不做表面文章,不搞形式主义,要扎扎实实、深入全面地了解学习者的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要加快课程内容更新改造的速度,开发多样、丰富的课程资源,发展便捷式、菜单式的课程模块,使课程资源贴近学习者的需求,富有影响力和吸引力。
3、建立起用人与育人一体化的运行机制
要在社区营造起浓厚的学习氛围,要通过广泛宣传和积极引导,使用人单位确立起“大人才”观念,要建立符合市场经济法则的劳动力市场,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要完善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和施展才能的机智,综合运用物质、精神手段,实行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待遇的政策,充分体现学习者的学习价值,在全社会达成一种“学习改变待遇、学习改变习惯、学习改变职业、学习改变生活、学习改变命运”的共识,使学习成为社会活动的一部分,成为个体生活的一部分。
4、建立起政府与社区互动互利的运行机制
要正确处理好社区与政府的关系,转变政府职能,改变政府在社区教育中包办一切的做法。政府要通过行政、政策、制度、经费投入等措施加大对社区教育扶持的力度。要放手培育社会各类中介组织、评估机构、办学机构,鼓励各类社区教育组织按照市场的法则独立办学。要扩大社区的办学自主权,形成灵活的办学机制和运行机制,最终实现政府服务社区、社区自我发展的新型社区教育发展模式。
策略二:加强理论研究,实现社区教育工作的学术性和科学性
实现社区教育工作的新突破,必须重视对社区教育工作的理论研究。要改变经验式管理,实现专业化管理,必须将社区教育定位在专业建设层面,定位在学术研究层面。做到:
1.理论研究队伍专门化
要认真研究、翻译国外成人教育、社区教育的先进理论成果,科学整理我国不同历史阶段社区教育的教育智慧。要加强对不同年龄段居民,尤其是成人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要构建起社区教育的不同层次的学术梯队,在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研究生教育中都要开设相应的社区教育专业,使社区教育的理论研究成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重要研究部分。要开展跨学科研究,用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丰富和完善社区教育学的理论体系。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使社区教育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具有一定学术性的专业科目,形成一支专业化的、具有较高理论水平的社区教育研究队伍。
2.理论研究载体配套化
要搭建和创设起社区教育的平台,促进理论研究和学术交流。通过多样化的形式,丰富社区教育的理论成果,实现社区教育理论研究成果的交融、贯通、创新。学术界、理论界要在政策、资金、课题等方面对社区教育实行扶持和倾斜政策,要创办专门性的学术期刊,交流研究成果。各级各类研究机构每年度要安排一定的课题指标用于社区教育课题研究,不断完善社区教育的理论体系。要特别注意研究方法的科学性,研究课题的针对性,研究成果的创新性,实现社区教育理论研究的制度化、常态化。
3.理论研究范式多样化
在讲究理论研究科学性、规范性的同时,必须提倡社区教育理论研究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要克服研究范式单一化的弊端,克服“拍着脑袋撰理论的做法”,要改进和发挥传统研究方法的优势。要结合社区教育的特点,学习和稼接其它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如案例研究、行动研究、追踪研究、实证研究、现场研究、实验研究等,做到研究方法丰富、多元、有效。
策略三:加大政策调整力度,不断提高社区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化水平
要牢固确立“以人为本”的社区教育理论,始终将社区教育者理论素养的提高看成是社区教育焕发生命力、永保生机的源泉。要不断加大培训力度,全面提高社区教育工作者的理论素养,丰富社区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智慧。
1.转变观念,不断提高社区教育工作者的社会地位
要通过制度上、待遇上的努力,提高社区教育工作者的社会地位,重塑他们的社会形象。要增强社区教育工作者的自我认同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保护他们的自信心,要激发起他们自我学习的动机、自我提高的愿望,引导他们不断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提高专业工作技能,培育专业工作情感,使他们做到理直气壮、满怀热情、胸有成竹、勇往直前。
2.精心组织,保证社区教育工作者的培训扎实有效
要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对社区教育工作者进行分类培训。要充分利用社区的资源优势,与驻区大专院校联手合作,做好“成人教育工作者”的成人教育工作。要在培训时间的安排上,培训课程的设置上,培训学员的待遇上进行改进,使社区教育工作者自身的培训成为社区教育工作的“亮点工程”、“示范性工程”。要加强不同社区间、不同团体间的交流与沟通,要丰富培训的内容和形式,拓宽培训的广度,挖掘培训的深度。通过精心组织、扎实工作、打造一支素质过硬、敬业爱岗的社区教育专业化队伍。
3.积极引导,促进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的良性循环
要在不断提高社区教育工作者自身素质的同时,在制度上确立起社区教育工作者的有效流动机制。要把好入口关,严格考核标准,规范上岗条件,制定不同类型社区教育工作者的岗位职责、任职条件。要将社区教育人员的职称评定纳入专业技术评定范围,设置社区教育系列。要建立起严格的筛选、流出、辞退制度。要广开用人渠道,多元化吸纳社区教育人才,做到社区教育人才的管理规范、流动有序、良性循环。
策略四:持之以恒、不断完善有玄武特色的社区教育模式
1.开阔视野,不断拓宽社区教育的广度
按照“生态式学习型社区”的构建模式,必须在诸多方面进行有益探索,以拓宽社区教育的广度。在教育对象上,要不断完善以成人为主体的社区教育网络,建立起从零岁至老年的各年龄段的教育对象主体群。要根据社区的年龄分布状态、职业分布现状、时代发展特征,加大对社区各类人员的教育、培训力度,如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多,就需要深度地开展老年人口的教育。在教育目标与内容上,要进一步拓宽视野,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提供多样化的课程资源,同时又不千篇一律,不僵化、教条,要结合本社区的实际、人员的特点,在不同的时空阶段,确立有侧重点的教育目标,安排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小学生活基础教育社区教育研究方案
- 下一篇:《社区教育》的概念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