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4.谈话:你的预测正确吗?请阅读资料:四种常见的自由活动关节。

     5.学生交流讨论。

 6.完成下列各项活动:

    1)转动你的胳膊;(2)推开门;(3)从桌子上拿起一本书;

4)大幅度甩手;   5)转动你的头;     6)跪下。

 列出完成每一项动作所涉及到的关节的类型。

 8.对号入座——找一找身上还有哪些部位的关节分别是这四种常见关节类型。

 9.小结:不同的活动关节使人体能以多种方式运动。

(四)总结拓展

 1.谈话: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关节有了哪些了解?

 2.思考:关节还有什么作用?

     3.活动体验:将你的脚尖踮起,然后迅速将脚跟落下。比较一下,在身体挺直和膝关节弯曲两种状态下,做这个活动你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经验交流

 


小学科学课教学经验交流

金乡县实验小学    王瑞

小学科学是一门容纳各个学科基础阶段的课程。它兼容了自然常识,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等多方面的知识。现在一些专职的教师反映,自己的知识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而兼职的教师更是感到不知怎么讲。我以前是教数学的,说实话,上数学课,没感觉有什么知识点能把自己难住了,上课也比较顺手。自从改教科学后,发现自己缺少的东西太多了。只好边教边学。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全面开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越来越被人们重视。科学课教学的重点也从传授自然科学知识转移到科学的学习方法上,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

《科学课程标准》强调探究应该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而探究应该是积极活跃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事实上学生的主动精神,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个性潜能的充分发挥,更多的是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和体验得来的。

几年来,我校对科学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大,在校领导的支持和帮助下,每周活动一次,地点就是教学楼西侧的花池,(花池里原来种的是树,但不知原因都死掉了)。自开展活动以来,我首先对学生进行热爱学校、热爱劳动的思想教育。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学校就会珍爱学校的一草一木,就会知道学校是我们生长的主要环境,就会牵动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同时也学会了劳动的成果是要吃苦才能换回来的,体验到劳动人民是无限光荣的。

我们活动的地点是在教学楼的西侧,我带领学生的第一次活动内容就是对种植区的土地进行翻整。学生虽然是四年级了,但他们很少有人用过铁锨,根本就不知道怎么使用,我边做示范边讲解。由于工具不足,我就号召学生从家里自己带小产,分成几个小组,轮流干,这个时候我才发现,原来看似很好的花池,其实就表面一层薄土。下边都是工程废土,砖瓦石块太多了。一掀下去不知道会有多少砖头瓦块,我和同学们一边翻土一边捡砖头,说实话,这样的地方根本就不适合农作物的种植,且我们的条件是有限的,学生的力气又小,还要不断的捡石头、砖块,更主要的是学生的安全,一个多小时后,虽然很吃力,虽然我们只完成了全部任务的1/3,但同学们没有怨言,有说有笑,干劲十足,大家的劳动热情很高,没有叫苦叫累的,天气虽然不热,大家干的却是满头是汗,连中间的休息都忘了。望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同学们真正体验到了劳动者的光荣。就这样,经过几次的翻整,一块平整干净的种植区出现在我们面前。

我们在种植区里先后种植了茉莉花、大麦熟、大蒜、丝瓜、葫芦、玉米、大葱、油菜、西红柿、茄子、辣子、樱桃小王子等植物。学生不仅学会了各种植物的种植方法,种植时间,种植过程,还学会如何锄草,如何施肥,何时浇水,知道了怎样维护更有利于植物的生长。结合教材,同学们进行了实地测量各类植物的叶、茎、果实等的变化。更主要的是在各项活动中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合作,如何热爱生命,如何自我保护,同时也在活动中锻炼了自己的意志品质,培养了自己不怕脏不怕累的精神,真正体会到了我们所有食物的来之不易。去年同学们已经亲眼见到了我们小组的劳动成果,几十株玉米亭亭玉立,它们在炎热的夏季里耐着高温,茁壮成长。一畦畦的辣子整齐排列,绿绿葱葱并结出了小辣椒,西红柿、茄子也不甘寂寞,正在开花结果,丝瓜、葫芦也悄悄的爬上了架子。望着我们的劳动成果,我们怎么能不高兴,我们不仅美化了校园,我们也从中得到了锻炼。

新课程带给了我们全新的理念,其中一条给人印象深刻即课堂之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更广阔的天地。开始大部分学生很感兴趣,每天观察蚕、查阅资料、请教家长,很快对蚕有所了解继而产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每次课安排一定时间让他们交流,逐渐的那些不太感兴趣的同学也受到了感染,迷上了养蚕,这可能就是生生交流的好处吧。孩子的家长从事各行各业、知识背景、兴趣爱好各有不同,如果把他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真是挖掘出了一座科学教育资源的富矿。比如:开始有的家长认为养蚕既麻烦又不卫生,不支持在家养蚕。但经过一段时间发现孩子对这件事很认真,并从中学到很多课外知识时,由不支持转变为不反对继而全力支持。为观察活动拍照、录像,配上解说词,指导孩子从网上、图书中获取相关信息。成为我们科学课的强力支持者,我们通过发家长信、打电话等形式表达对家长支持的谢意。这样既可以促进家长对我们工作的支持与关注,同时可以深入了解家长的情况,从中开发出丰富的教育资源,形成学校、家庭、教师、学生多方互动的科学教育模式。这一定会给我们的科学教育,带来丰厚的教育效益与社会效益。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这个理念,大家都很熟悉,但如何落实到日常的教学中,则各有不同的观点。我们认为在课堂中让他们独立思考、相互交流,分享思考的快乐与成果,这才是真正的以学生为主体。在活动学生提出了大量富有想象力的问题——蚕尾部的小刺儿是什么?有什么作用?身体里一条黑色的管子是血管还是食管?蚕的花纹有什么用?有什么规律吗?括号一样的花纹有什么用?这都是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提出的,可以通过讨论、查找资料、思考、辩论得出结论。这样交流的氛围是令人愉悦的,我们随时关注着学生,但不意味着必须告诉他。只要不出现科学性错误,教师不必加以干涉。但是尊重学生决不意味着不作为,我们还要发挥促进者的作用。积极地帮助他们分析、过滤各种信息,同时在师生的、生生的共同建构中,面带微笑地倾听、参与他们的交流与争论,期待他们的成功。

在活动中,感受到的是学生的锐气与活力。在二十一世纪社会开始进入后示时代,即后出生的一代人教给前一代人如何面对新时代的挑战。希望我们不要落伍于时代,跟上社会发展的节拍,与学生共同开创一片科学学习的天。

 

 

 

 

 

 

 

经验交流

 

 

 


《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课题研究经验介绍

金乡县实验小学    李涛

所谓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 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说起来是非常简单的一句话,但是做起来却是非常困难的一件 事。那么究竟应该怎么做呢?下面本人结合本科学课题来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精心设计,激发兴趣,提高科学教学的有效性。

虽然现在素质教育已经实施多年,但是由于根深蒂固的观念,且初中并没有 科学这门课程,小学科学在多数人心中一直未被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科学教学活动开展起来就显得比较困难,无论是学习用品的准备,还是作业的完成都不 是那么的理想。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科学教师应对课的各个环节进行精心 的设计,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快乐地学习。学生有兴趣了在课堂才集中会注意力,听老师讲课,在课后,才会把老师的话放在心上,才会认真 地完成作业,才会积极地准备好下节课的学习用具,这样,无论是教师的教,还 是学习的学,都会变得更有效。例如,我在上《蜗牛》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在课前观察蜗牛,然后再抓一只蜗牛带到课堂上来观察,结果大部分的同学都说没 有找到,由于准备不足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于是在上《蚂蚁》这一课时,我自己 上山抓了几十只蚂蚁,把它装在昆虫盒里,并对教学设计作了调整:先布置学生自己在课前去寻找并观察蚂蚁,上课时,采用谜语导入激发学生兴趣,接着让学 生交流观察蚂蚁的经验,再让学生观察昆虫盒里的蚂蚁,然后画出蚂蚁的身体结 构,说说交流信息的方式。由于学生对小动物很感兴趣,在课堂上再次观察昆虫 盒里的蚂蚁时,兴趣高涨,都在认真仔细的观察蚂蚁,弥补了课前观察的不足,学生都能画出蚂蚁的身体结构,说出蚂蚁是用什么交流信息的,教学效果很好。 并且在下节课


首页 上一页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