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课题研究:《未成年人人文精神培养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⑴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课堂上,要做到既关注知识又关注情感,让学生的心灵始终处于舒展和开放状态。我们提出,判断一节课好坏的首要前提,是要看这节课上学生的心灵是处于何种状态。但是,在现实状态中,特别是在升学压力还是比较大的教育环境中,我们要通过开设多元个性化课程、构建多层次的办学体制、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方向等方式努力把握好这种生存与发展、理想与现实、适应与超越之间关系。

①教育民主的问题。我们的学校有来自世界各地的老师和学生,孩子较一般学校更多的接触到多元文化。海纳百川,就必须有容乃大。民主要成为我校一种主要的人际文化。而学生大量的时间是在课堂中度过的,在这生命的过程中,学生以什么样的心态和方式与老师相处、与同学相处,将强烈地影响着他们人文精神的养成,影响着他们生命的质量。教师的民主,必须发自内心。提高教师与孩子交流的能力,尽可能与学生达成心灵上的共振。改善课堂教学组织模式,有效地促进同学之间和谐相处、合作交流。

②学习方式的问题。大力探索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机制,促进学生在自主合作和探索中主动学习,把学习的过程变成追求真知和享受生活的过程。

⑵让学科知识充溢人文的色彩。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要想实现人文精神的渗透,就要关注和重视让学生感受在学科知识背后以智慧形式所表现出来的人文意义。要加强学科整合,在“横跨”和“透视”上下功夫,“透视”是从纵向上找到知识的人文意义,“横跨”是把这种意义推广到其他领域进行比较,找到基础教育各学科的“精神底色”——人文精神。这些,我们已经有过许多成功的教学案例。我们还需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创造。

⑶让校本课程奏出情感的乐章。我们已经开发了一系列校本课程。这些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向,是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非客观知识。要对这些校本课程进行整合,使其能够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和全面素质的和谐发展。

3、在美的生活中享受。

人文精神,首先应是美的。要让学生去追求那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学校就要不断地让学生去发现、去感受生活中的美,让学生在美的生活中发展和享受。

⑴艺术之美。要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中的作用。更多地以一些铿锵的诗歌、动人的乐曲和优美的图画等优秀艺术作品去启示和教育学生,让学生在艺术的美中感受到精神的高尚、善良和真挚。还有一种颇有意味的现象:有很多东西,成人全然不知其美,却深深地吸引着孩子。孩子们深以为美的表达,却经不起学术上的考量。我们的艺术教育的关注点,要从“成人之美”过渡到“儿童之美”,要处理好基础规范与自由表达之间的关系。

⑵自然之美。关在校园里,很难培养出真正的人文精神。我们要鼓励老师和学生以不同方式走出校园,走进自然。去听那树叶的低语和草虫的歌唱,去看那春日的小溪和冬日的风雪,引导学生用心灵去触及美妙的大自然,在内心中滋生赞美之情和善良之意。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敏感性,渗透“天人合一”的思想。

⑶心灵之美。要大力开展以弘扬真善美为主题的活动。结合学生身边的事例,以小见大。通过活动的开展,激发学生追求理想的热情。要在学生成长的历程中,通过引导教师对教育事件的敏感性和创造性,用心去运用一些生命教育的真实事件,触动学生的灵魂,唤醒与提升他们心中的良知。

(三)本研究课题的特点

1.启蒙性。

现代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审美观、价值观等。这些观念系统都是在人的学习与社会实践中,随着知识的增加、经验的积累而逐步形成的,中小学和幼儿园阶段的人文教育只能是为这些观念系统的建立打下一定的基础。

2.感召性。

未成年人人文精神的培养不是如同知识传授般习得的,而是通过一定的载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体验、感悟中得到召唤、激励的。

3.综合性。

未成年人接触的都是表层的社会和自然现象,他们所要掌握的文化知识应当是综合而全面的,这就决定了中小学和幼儿园阶段的人文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种综合科学学科与人文学科的教育。

4.实践性。


首页 上一页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