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课题研究:《未成年人人文精神培养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9][9]

以上含义的多样性看似繁琐、复杂,但认真分析不难发现,在其诸多变化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个不变的精神底色,那就是对真善美的追求,具体包括:人与自然和谐的人文精神、人与社会统一的人文精神、正确对待自我与他人的人文精神、实现自我人格完满发展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对真善美产生自然冲动、追求和创造的生命的独特品质。它以追求人格完善的态度来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与尊重、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个人理想与社会责任的统一,以及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的平衡和持续发展。

我们对人文精神培养的理解,也是本课题研究和实践所致力实现的培养目标。

2.未成年人概念界定:

本课题所指未成年人为进入幼儿园以后至中学毕业期间。因为我们所研究的未成年人人文精神培养的途径仅仅局限在学校这样一个小环境中,而学生的成长还受到家庭、社会的影响。我校地处经济发达地区,外来务工人员比较多,生源比较复杂,流动性也很强,如何加强对学生家庭人文环境的创设也是我们今后面临的一大课题。

综上所说,我们对未成年人人文精神的培养作如下理解:未成年人人文精神的培养就是要在幼儿园到高中毕业的教育阶段,通过对校园文化、课程形态和社区环境等方面的研究和优化,把学生内心中的真善美唤醒,引导他们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之间的和谐与平衡,从而追求由信仰、理想、价值取向、生命意义和审美志趣等意识活动和心理状态综合而成的人格完善,提升他们的生命品质。

(三)理论的依据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在考察人类社会发展、预测未来社会前景时,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他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规律:①个人全面发展的条件是大工业的本性所致;②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③个人全面发展的内容是智育、体育、技术教育和德育;④个人全面发展的意义有真正的科学基础以及具体的、时代的内容。

马克思还进一步指出,人的发展是一种全面发展、自由发展和充分发展,并特别指出人的自由发展是人作为主体的自觉、自愿、自主的发展,是为了自身人格完善和促进社会进步而发展,是把人作为目的而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中,要求各国重视“对以发展问题为中心的教育的关注”。其核心是“人开始被看作发展的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认为:人是世界上最具丰富性的生命,要把课堂作为师生生命发展的载体,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2.中外教育家的人文教育思想:

孔子提倡“仁者,爱人”,教育学生“志于仁”“克己复礼为仁”等,希望通过教育形成儒家理想的和谐的人格特征,他所强调的也是以人格完善为核心的教育目标。

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倡导世界观教育,认为通过世界观教育可以使人破“人我之差别”,泯“幸福之营求”,人也就达于最高的精神境界,人生也就变得更有价值。

古希腊教育家柏拉图认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是“绝对的善”的追求,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是心灵的和谐达到完善的境地”。苏格拉底把教育过程看作是引导人生向善的过程,他以“认识你自己”为座右铭,引导人自己运用思考,为事物做出独立的判断,从而自觉地提高自我认识。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并将其作为学校教育的理想和目标。陶行知的“爱满天下”的教育思想感召了一代又一代献身教育的老师。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