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课题研究:《未成年人人文精神培养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未成年人人文精神培养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课题主持人:吴辰 指导专家朱小蔓
一、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人文精神的培养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21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类社会认识自然、征服自然与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给人类自身的发展提供了前人无法想象的物质基础。然而人类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的问题: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还有随之而来的人类精神家园的失落:
——国内一对尚读小学的双胞胎姐妹因不满父母管教而合力策划杀死双亲的事件、温州两名初中生为敲诈钱财杀死同学的案件、浙江金华高二学生“徐力轼母事件”、还有大学生“马加爵杀人案”、清华学子刘海洋伤熊事件、以及前几年发生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卢刚事件”……
从未成年人到留学生,如此触目惊心的案件居然是我们花朵般的孩子、人人羡慕的天之骄子所制造的,不禁使国人惊诧、舆论哗然,我们的孩子怎么啦?我们的教育究竟缺少什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72年在《学会生存》中强调,要用人文精神关怀人类的发展,并又于89年强调,要从“学会生存”转向“学会关心”。联合国大会80年首次使用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注重人的生存质量及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全面优化。
教育的最基本的目的是“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现代社会不仅需要学生具有先进的思想、现代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还必须具有优良的传统美德、高尚的情操、善良的心灵、丰富的情感、自强不息的性格、平衡的心态。而这些,仅仅靠科学知识的硬性灌输是达不到的,所以我们必须呼唤人文教育,发扬人文精神。人文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复兴的趋势。
(二)未成年人人文精神的培养也是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中小学和幼儿园阶段的人文精神培养虽然只是一种启蒙教育,但也不容忽视。在一个认识到教育在传承文化与创造文化的重要性的社会当中,教育无疑承受并体现社会诸多方面改革的要求,同时教育自身也必须实现某种规范的重建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显然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在内外都有着强大的推动力,而在很大程度上,在这两种力量的对比上,教育自身的改革愿望往往难以抵挡外在的工具性改革目标的要求,从而使得教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工具,教育失去其自身的特殊性,教育的人文特性与文化逻辑也处在了边缘位置。
我国现行教育成绩瞩目,可在很多方面也出现了由于人文意义的失落而产生的教育异化现象,其表现为教育越来越走向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重物轻人、重智轻德,重专业轻基础,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非人性化”的倾向。80年代后期,主体性开始受到我国教育界的关注。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实验,情感教育、愉快教育、成功教育和自主教育等等应运而生,此起彼伏。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也是以怎样去关注人、尊重人和发展人为主旋律而展开的。人文精神的培养,已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3、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的人是推动我校向国际化发展的内驱力
我们江阴华士实验学校创建于1911年,历经九十多年的风霜洗礼,培养了一批批优秀人才,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学校,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多年来,我们把“优秀的世界公民和永远的中国人”作为学校的培养目标,把“营造师生的精神家园”作为办学理念,把“同心、同行、同乐”作为校风。从九十年代初开始,就大胆走科研兴校之路,相继进行了“自主教育”、“自主发展性休闲教育”、“自主•合作•创造教育”等课题研究,着力为师生营造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环境和机制,让师生的素质得以充分和谐地发展。我们一直都在探索着以人为最终关怀对象、以人的最终发展为关怀内容的教育途径。
我们认为一个优秀的世界公民必然是一个具有高度人文素质的人。因此在“十五”期间,我们申报研究了国家级课题《中小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成立国际部以后,我们开展了一系列关于“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研讨”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研讨”以及“班主任德育研究工作的研讨”,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让校园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让孩子们的人文精神得到培养和弘扬。学校先后被评为“江苏省模范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