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课题研究:《未成年人人文精神培养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2.现代中国人对传统人文精神的理解:
著名学者张恺之认为,中华人文精神是“人文化成——文明之初的创造精神;刚柔相济——究本探源的辨证精神;究天人之际——天人关系的艰苦探索精神;厚德载物——人格养成的道德人文精神;和而不同——博采众家之长的文化会通精神;经世致用——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精神;生生不息——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在当代的丰富与发展”[3][3]。指出讲道德、讲文明是中华人文精神的基石;为天下着想的道德人文精神是民族文化的命脉所在;还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中国哲学的永恒主题。季羡林则认为中国优秀的人文精神集中起来就是两点,一叫做爱国主义,二叫做有骨气[4][4]。
3.我国教育领域对人文精神的认识:
学校教育,尤其是打好人生底色的基础教育和学前教育阶段,如何避免唯科学主义影响下的心灵失衡?这是一个必须正面回答的问题。人文精神并不是一种通过理论探讨与口号的呼吁就能实现的目标,人文精神在社会价值体系上的重建需要教育理念的更新,更需要教育实践中对人文精神的落实,需要从基础教育和学前教育阶段开始就从各种教育途径与内容上呈现符合人文精神的内涵。
新课程改革以来,提出了“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个孩子的未来”的根本改革方向和目标。处在基础教育和学前教育的初中生小学生和幼儿园的孩子们,正处在情感与人格发展关键时期与敏感期,情感细腻、联想丰富,心灵纯洁,是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关键发展期。尊重情感的自由,才能有真挚的情感抒发,而只有真情才能打动人而获得广泛的社会化的情感共鸣。显然,人文教育需要从小在学生幼小的心灵撒上人文精神的种子。
叶澜教授曾讲过要让中小学的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学生从工具性的学习活动回归到生命的真实境况中来。“当学生精神不振时,你能否使他们振奋?当学生过度兴奋时,你能否使他们归于平静?当学生茫无头绪时,你能否给予启迪?当学生没有信心时,你能否唤起他的力量?你能否从学生的眼睛里读出愿望?你能否听出学生回答中的创造?你能否觉察出学生细微的进步和变化?你能否让学生自己明白错误?你能否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让学生感受关注?你能否让学生觉得你的脉搏与他们一起欢跳?你能否让学生的争论擦出思维的火花?你能否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合作,感受和谐的欢愉、发现的惊喜?……”我们认为,这就是教育对人性之觉悟,这就是教育的人文精神!
未成年人的发展不仅是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与智能的发展,同时也是健全人格与健康情感的发展。而情感与人格的完善离不开人文素养的滋润,而这方面的教育并不是在理智的教学范畴中,简单地加上情感、意志、直觉、信仰或非智力因素之类就可以完成的。它还必须包括那些不可言说的、只能以现实的生命活动表达出来的生长发展与感动——当一个人在他的童年时不能为美好的情怀所感动时,我们不可能奢望他在走上社会时能有一个健康人格与美好情怀。显然,这就是中小学和幼儿园阶段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意义所在,也由此可见,中小学和幼儿园阶段的人文教育过程,不可言说的情感交流和感动是至关重要的。融情感、激情、意志、关爱于教育过程,这是中小学和幼儿园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层面。
可以这样说,从上世纪90年代起,“人文精神”一度成为中国思想界、教育界的主流话语,至今仍是我们不可或缺、必须面对的基本主题,或者说基本问题。
然而我们也发现,在上述这些研究中,虽然我国的人文精神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其研究领域大多在理论范畴内,在实践层面上并没有更多的突破,在具体的学校操作层面上更是一个空白领域。因此,我们提出《未成年人人文精神培养的研究》,旨在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在操作层面上构建一套全方位的学校文化教育体系,包括具体的目标体系、操作途径和实施策略,以此来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升我们学校文化品位。
三、本课题研究理论假设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