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课题研究:《未成年人人文精神培养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二、国内外同类课题的研究成果分析
(一)国外(主要欧美国家)人文精神研究的主要历程
西方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发源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于资产阶级革命之前,是为资本主义鸣锣开道的,其教育基本主张是:反对中世纪封建的、经院主义的教育,主张以“人”为中心,把人的思想感情从神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培养资产阶级的新人;强调身心或人格的全面发展,德、智、体并重;反对封建教育中的“神道”之学,提倡“人文”之学,重点学习古典语言和古典著作,同时学一点新兴的自然科学;反对强迫纪律、残酷体罚和死记硬背,强调尊重儿童的身心特点和个性差异,发挥儿童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西方的人文主义是在批判基督教信仰的过程中形成的,它肯定的是现实人生的意义,弘扬健康人性,反对神性对人性的压抑,强调人的自由意志和人对于自然界的优越性的态度[1][1]。从文艺复兴时代开始,西方各国从神学走向人学,从古典主义到现代主义,20世纪下半叶,许多国家(尤其是工业化以后的国家)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开始了人文精神的弘扬和培养。
现代西方的人文教育强调以全面发展为目的,视人格完善为终极目的,培养人的全面适应能力,创造能力以及高度责任感与健全的人格,认为教育应存在永恒的理想化的目的,那就是人性的完美展现。
1984年美国人文学科促进会发表的《挽救我们的精神遗产——高等教育人文学科报告书》,震撼了美国教育界,并促进了其高等学校的课程改革。他们提倡要建立一种科学的价值观念——“科学文化”的价值观念,他们的新课程就体现这种观念,既坚持科学又坚持文化,即追求人文、追求科学的综合,培养出来的人既是高科学素质的人,又是高人文素质的人。
英国政府1987年4月发布的《高等教育——应对新的挑战》白皮书,明确地把坚持基础科学研究,增进人文科学成就作为高等教育目标之一。前西德柏林工业大学明文规定,任何系科的学生都要修读哲学、文学、历史、音乐等课目。在日本,教育改革一开始就强调人文教育,他们提出用优秀的文化遗产来教育面向国际社会的日本人,要加强人文教育,以克服环境恶化、人的素质退步以及人的相互间的接触和关心淡薄等带来的负面影响。
前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教育体现了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性。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体系的核心。他说:“所谓和谐教育,就是如何把人的活动的两种职能配合起来,使两者得到平衡:一种职能就是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另一种职能就是人的自我表现,自己的内在本质表现,自已的世界观、观点、信念、意志力、性格在积极的劳动中和创造中以及在集体成员的想到关系中的表现和显示。”所谓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用他的话来说,这种人是精神生活丰富、道德纯洁和体格健全三者和谐结合在一起的新人,是高尚的思想信念和科学文化素养融为一体的人,是把对社会的需求和为社会劳动和谐统一起来的人,是在各方面都很饱满的有教养、有文化、成熟和坚强的人。正是在这一点上,即在人的表现上,应当加以深刻思考,并且朝着这个方向改革教育工作。”
(二)人文精神在中国本土化的理解和研究
在国内,许多学者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人文精神加以阐述,也形成一个丰富多彩的人文精神“含义库”:
1.中国古代人的理解:
在世界四大古文明中,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最早最深刻的提倡以人为本的人文观念的。尽管古人在用词方面并没有用到“人文精神”,但字里行间却隐喻着人文精神的实质。在可查的典籍中,在周朝就将人置于中心地位。《尚书》中说:“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连苍天都要顺从人民的意愿,听从人民的心声。《左传》里说:“夫民,神之主也。”人民应当优先于神灵。《说文解字》中解释“人”说:“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人是和天地并列的宇宙三元,而且人是万物之灵,是最可宝贵的,最应该得到尊重的。“人文”一词最早见于中国古籍《周易》,《周易 . 贲卦》中指出“小利有倏往,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古人认为,观测天文可以掌握自然的变化,观察人文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在那时“人文”隐喻“精神文明”。《老子》第五十四章说:“以身对身,以家观家,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隐喻“人自己认识自己”。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