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课题研究:《未成年人人文精神培养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⑵改变老师角色。提倡我们的校长和老师,要从一个评判者变为鼓励者,从冰冷的打分者变为热情的加油呐喊者。倡导在我们这个集体里,让人人都能用宽容的心态去对待他人的每一个过失,用期待的心情去等待他人的每一点进步,用欣赏的目光去关注他人的每一个闪光点,用喜悦的心情去赞许他人的每一点成功。
⑶强化自评、他评、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强调评价过程中主体间双向选择、沟通和协商,使评价成为教师、管理者、学生等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推进学生、家长对教师以及教师对管理者进行评价的机制。
⑷让竞争更具有合作性。既鼓励个体的竞争,更鼓励和强化集体之间的竞争,通过竞争来促进合作与交流。
⑸对学生的行为规范方面,提出明确的要求。要有对学生的行为训练内容。同时,要处理好表扬激励与提醒批评之间的关系。在制度制定和方式选择上,要注意给学生留下道德自主建构的空间。
㈡开展丰厚人文底蕴的活动
人文底蕴是一个人内在生命中文化积累的深度和厚度,对人文精神的培养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我们要促进学生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精华,加强人文知识的积淀;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真善美有着一种敏锐的感觉和积极的体验;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表达、创造和追求。
围绕上述问题,我们提出如下几个相关策略:
1、在浓郁的书香中成长。
好书,是永放光辉的明灯,是精神生活的源泉。要努力地让好书成为学生的朋友,让读书成为师生的重要生活内容,让书籍象心爱的音乐旋律一样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
⑴读书,并非开卷有益。在许多教育现象中,我们都会发现:成人认为有价值的书,学生未必喜欢读;而学生读得津津有味的书,其价值性又值得推敲。怎样找到两者的结合点?一方面,我们以成人的经验为学生精选一些阅读书目,并依照学生年龄、学段、性别、性格、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分不同学段推荐书籍,九年一贯。另一方面。我们要尊重学生的选择,触摸孩子们的流行书籍,寻找其有价值的元素。这两方面的结合点是师与生对书籍的交流,以教师的情感唤起学生对书籍的渴望。让那些能震撼学生理智与心灵,激发学生追求真善美的书籍,成为学生的首爱。
⑵激励几个喜欢读书的学生去读书,是一件比较好做的事。让每个孩子都喜欢读书,让读书成为学生每天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就需要激励,需要引导,也需要机制。
①营造一种浓浓的读书氛围,利用校园环境的布置,校园电视广播的“读书时空”等视听手段,让书香弥漫在整个校园。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读书条件,提供一个舒适的阅读场所。
②建立相关读书机制。研究学生喜爱的阅读方式和阅读时间,使用阅读记录册把阅读变成每天的习惯,进行阅读的检查与评价,有效组织与深入实施大阅读课,让阅读从形式规定走向内在需求,从而变成品质。
③研究学生阅读的动力因素,促进学生阅读行为的强化。动力因素可以是一些外在的激励形式,如组织各种类型的读书活动:家长赠书、读书心得交流会、朗诵比赛、讲故事、猜谜语、评比小小藏书员等等,让学生有施展才能的机会;进行各种奖励:评比小组读书明星、班内阅读大王、学校书友会荣誉成员等,让学生们在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认可与赞许中,从而满足自己的阅读成就感。除了这些外部诱因外,我们可以通过案例的交流、个案的分析来寻找学生喜欢阅读的内在动力其中的动力特征。
2、在丰富的课程中体验。
学生的人文精神,更多的是在他亲身经历的活动中养成的。怎样让课程成为其中有效的载体呢?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