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成志创意法(家长版)
第七章:科学辨证的思维方法
我们很多家长都学过哲学,学过辨证法,但真正用过哲学的却不多。甚至,我们完全抛开哲学在生活。
当我们的孩子让我们不顺心也不顺意的时候,其实就意味着教育机会的来临。这能不是好事吗?
我们一定要有新的意识,因为:
老意识是烂棉花!
2003年,郭成志开始建立创意法教育网。目的是向社会大众宣讲创意法教育的基本思想,为该教育的实施营造社会大环境。2004年后关闭网站,原因是主页是傻瓜式的,不利于发展。2005年改为“郭成志创意法教育课题组”,2006年重新开机,网址为:www.guochengzhi.com。“老意识是烂棉花——没法谈(弹)!”他这样说。如果不改变国人的意识,根本无法讨论教育现象。因为面对教育,这个世界上的许多人都是熟视无睹、装聋作哑。
那么什么是老意识呢?我们认为偏执一段的思想就是老意识,新意识具有全面性。
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听话就好,甚至,也有的家长认为,孩子不听话才有出息,其实这两种观点都对,又都不对。
说对,是因为听话的孩子本来就好,没有疑问,而不听话的孩子也不安分,有创造能力。也就是说,一切都是好事!
说都不对,那是因为听话的孩子可能过于依赖父母,不听话的孩子可能祸害父母!
全面的认识应该是,孩子应该处在听话与不听话之间。正像齐白石所说的,真正的绘画艺术,就在于似于不似之间。
如何建立科学辨证的思维方法,以下发言,可见一斑:
1、本班学生在全国率先接受了创意法教育,正在建立一种真正有用的多样化的知识体系。以创意课堂为主、《创意》报和创意法教育网为辅,这三种教育途径,让学生接受了一种求实创新的基本思想,这些是他们以后参与社会竞争的有力武器。一年多来,他们已经开始爱好真正的作文,爱好独立思维。(对孩子练习本上的作文或在《创意》报第16期发表的文章,家长必须鼓励。任何打击和不屑都会导致教育的失败。)
2、本班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规范化知识。本期,教育部门响应国家号召没有印发试卷,目的是把学生从试卷上解放出来,让学生掌握真正的知识,因为目前许多试卷在出题方面,存在着根本性的错误,拿错误的试卷考学生,效果可想而知。本班也没有私自印发试卷。(只是在语文课外练习册上做了两次检测题,记了分,请家长查收。)事实证明,没有进行烦琐的错误的考试,而是从多方面去开发学生的潜力。学生变聪明了,自然提高了分数。
本班许多家长积极配合老师狠抓班级制度管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的本质是体现了老师和家长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班主任会在每期集中进行多次制度教育,每天针对具体情况,进行2——3次制度教育。希望家长再接再励,继续在以下方面配合老师抓好制度管理:1、
我做了,你也要做
现在已经是凌晨了,只因为小孩已经睡熟了,我才开始从那些看似不怎么样的学生作业里去发现他们宝贵的内心世界。至此,我们的小报已经在三年时间里发表了全班56个学生的作品。房里没有暖气,这两天的夜里已经是零下几度了。
每天上班除开进行教育部门安排的正常教学工作和接受各项检查外,我们每个老师都疲于应付,哪还有时间去做教育部门根本没有安排的事情。我之所以还在做,不过是不忍心让教育大环境扼杀学生宝贵的天性。中国学生在交了不少钱之后,最终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只因为天性早已被扼杀,僵化的知识体系恰好成为了他们走向社会的绊脚石。在我编选的每一个简短的作文后面,其实都有一个漫长的故事。一切只为呵护生命的灵感。
然而,个人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只希望了解这项教育的家长、甚至全社会都开关心学生宝贵的天性,一方面呵护他们,另一方面更加严格的要求。考分是一个方向,天性是另一个方向,就如开车,左右调整方向,才可以驶向终点,一个方向开车是非常危险的。
曾经做了10多年,现在也希望做到104班的学生毕业,但以后就是再接一个班也不可能再做了,甚至我不想再过问任何教育上的事情,只想做点别的事情。因为我也有自己的爱好和追求,只是因为一个“不忍心”,全都荒废了。真正的老师除开牺牲,其实没有别的路可以走,我不具备牺牲的资本。中国教育的高消费其实不过是一个骗局,不是真正的教育。最后一句话,我做了,你也要来做。否则,我既不愿意做下去,也无法继续做下去。
仅仅因为不忍心
——给家长的回信
周思午同学的妈妈:
我发觉你的孩子很懂事,本期第一条所刊发他的文章,看起来并不是那么的优美,而且,我出的题目是《假日里的一件事》,他当然是跑题了。但他那颗感恩的心还是给我很深的印象。每天,老师要做的各种杂事可以说是不计其数,一件小事让他记挂在心,与其说是体现了他对老师的感恩,还不如说是体现了家长的用心和孩子在人格上的完善。这种完善远远比审题的正确要重要得多。
为了进一步探讨,我说一点例子,加深你对创意法教育的了解。
周思午的同桌叫做李睿超,最近,李睿超同学的妈妈跟我说:“听同学们说李睿超变了!”我说:“是变了!”曾经他喜欢欺负同学,学习上也比较松懈,纪律上说白了就是“最差”,可现在也可以说他是“最优”了。
在我去北京开会的日子里,差不多就是由他来主持班主任工作。奇怪的是,那些日子,同学们表现非常好。连地都扫得很干净。他自己在学习上的兴趣也大大提高了。
学校也请了老师当班主任,可看到这种情形终于没有插手。
一方面,我们知道喜欢欺负人当然是缺点,这样的孩子别说当班干部,不天天喊家长到学校来就是万幸了。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缺点也一样是宝贵的,能欺负人说明他“强大”,孩子还是未成年人,我们为什么不能把缺点看成是“优点”呢?难道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就不应该“强大”吗?难道受欺负就是“优点”吗?今天我看了一个电视节目,有家长问教育家卢勤:“我的孩子老受欺负怎么办?”
有一次,李睿超打了周思午一拳,周思午没有像别的孩子一样告状和哭诉,而是反问他:“你为什么打我?”他说:“你超过了!”意思是坐到他那边去了。“难道我超过了你就要打我?”李睿超被问得哑口无言。从此不敢轻举妄动。
说实在的,李睿超当了班干部已有两年了。并不像一般人想象的那样,当了班干部为了管别人不得不以身作则,一下就变好了。假若如此,那就想得太简单了。相反他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不仅没有改变自己的缺点,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即使如此,我没有放弃对他的争取,一方面我可以说是加大了对他的打击力度,另一方面,我又在一次又一次地展示他“强大”的优点。我用的办法一次又一次出乎他的意料,一次又一次地震撼他。
最后,他的缺点已经渐渐变成了优点。原有的缺点越来越弱。当然,他仍会有缺点,但这不正是需要我们的家庭、学校、甚至全社会来付出吗?
要把看似不可能的事变成可能的事,把最差的事物变成最优秀的,首先就需要学生、老师、家长们改变意识,创立新意,多方面考虑问题,揭开事物的真相,然后双管齐下。这种多方面考虑问题的办法就是“创意法”。
在北京,一个人民大学的博士问我:“你的创意法教育课题拿了多少资金?几万还是几十万?”
我的回答是:“一分钱也没有!”
不仅没有,我所有的人力、物力、财力都投入了其中。
“那做怎么做下去呢?”博士非常惊讶,“你这样做是为什么?”
回顾一切,我也会问:到底为什么?
首先要看“创意法”到底是什么?
它是一种创立新意之法。一种多角度看问题之法。一种双向思维之法。一种“最差变最优”之法。一种灵活面对生活困境之法。一种哲学上的“否定之否定”之法。一个司机开车必须左右转动方向盘,朝一个方向开下去必定会车毁人亡。健康的思维也必须是可以变通的,单向“开车”的思维是可怕的。
“创意法教育”是什么?一种新眼光教育。一种有利于每个学生的教育。一种既有用又易于接受的教育。一种让学生拥有自己的东西,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的教育。一种学生人人受
如何理解“最差即最优”?
这是“创意法”思维的重要结论,要分两种情况来理解。
一种指知识体系。“最错误的答案换一个角度来看,会是最优秀的答案。”要建立一个灵活多变的知识体系。
一种指学生。“最差的学生,换一个角度来看,会是最优秀的学生”。要建立一个变通的学生观。
刘靓莹因为“最差”的作文被重新评价并展示,于是获得了精神面貌的大改观,李睿超因有欺负同学的缺点而成为了负责任的好班干部。沈依依等同学学习优秀,但也不骄横,谦虚谨慎,健康成长。因为他们知道“最优秀的学生,换一个角度来看,会是最差的学生。”
让他们能从两个方面认识自己。实际上,“最差即最优”造福于每个学生。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这个时代在实施一种什么样的教育?
这是一个大力炒作名校和优生的时代,而实际上哪一所名校也不能把“差生”变“优”,“差生”只会因压力大而更“差”,而哪一所名校也不能避免扼杀优生的创造力。
这个时代的家长怎样?
考上了大学也要交几十万,这个付出不能说不大。然而有质量的付出或者说“心”的付出却是一片空白。
没有付出就没有理解。如果家长和我一样付出,那还有问题吗?教育,归根结底是付出的问题。即使你是市长,是国家主席同样要付出。有的家长如果多几次听到孩子有缺点,就会不耐烦了,就会说:“你不要读书了!”可这正是需要你付出的时候呀,父母都不愿意付出,老师再多的付出也没有多大的含义,况且老师也不是你的私人老师,五六十个孩子,操五六十分心,你自己的孩子就不愿意操一分心?
这个时代的孩子怎样?
“现在的孩子不会感恩”,这好象是湘潭晚报上一篇文章的标题,这是由社会大环境决定的。很高兴看到像周思午这样的孩子,从小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我到底得到了什么好处?
我只是一个普通教师中的普通教师。我不是湘潭的优秀教师,更不要说全国的了。
我为何要维持这种新的教育?
因为中国教育是一种淘汰教育,我不忍心淘汰“差生”。小学就被淘汰,一辈子还怎么过?
因为中国教育是一种扼杀教育,越优秀的学生越没有创造力,我不忍心扼杀“优生”。没有创造力如何在未来的社会立足?
我到底有多少资本来维持这种不忍心?
一分钱都很难。
第一,曾经给许多学生精神家园的《创意》报每期开支达到上千元,即使以后改为小版,请人帮着复印,但也要出钱制版,不能拿白纸去印。
第二,为了给每个学生说话,我上报的材料堆积如山,而废弃的材料足有一柜子,而每份材料当年都是上十元到几十元不等制出来的。
第三,每份材料的邮寄费又是几元到几十元不等。随手扔到抽屉里的寄信收据一抓就是上千元。
第四,为了交流,曾经还开通了“创意法教育网”,建站费、上网费、电话费都很吓人。
第五,尤其为了使社会、家庭有正确的教育观,我和人合作在北京出了专著,而自己也投资了1万4千元,全班有40人交了书钱,回收不足800元。而上个学期我的工资还没有四千元。
说得出的说不出的,可以说无法计算。
可以不出吗?当然不行。学校是国家的,学生也是国家的,我个人没有权力决定怎么做,即使你的方法再好,再有实效也没有用。即使是奉献即使是牺牲。
钱从哪里来?
工作十多年没给过家人一分钱,实际上还要家人出钱。
在生存都很不容易的年代,一个普通的小学教师中的普通教师,这种不忍心到底还能维持多久?
所以,我呼吁所有的家长都来付出,那本班还有什么问题呢?
致礼!
我们要经常给孩子讲故事,更要多讲能培养勤俭节约品质的故事。创意来缘于生活本原,下文中的“一个鸡蛋”,包容了创意的不绝的源泉——
一个鸡蛋 郭成志
如今,用模具制造的鸡蛋在市场上正卖得起劲,这种蛋与真蛋无异,也涂了鸡屎,甚至涂了血迹,使人联想到鸡下蛋时的艰难。只是蛋黄不太黄,而蛋清却又太清,炒蛋看不出,一煮荷包蛋,黄就瘪了,清也散了,包不起来。口味似乎也没有明显的区别,但它的营养程度只有天知道。
真正营养的当然是土鸡蛋,个儿大小不一,蛋壳深黄,清也稠,黄也红,能煮出真正意义上的荷包蛋。
有没有比它更营养的呢?这使我想起了二十多年前的那一个鸡蛋。
那时,我还没有上学,经常在外婆家里玩耍。我从小就不喜欢吃小菜,每到开饭的时间,大表哥就带我去买一个鸡蛋。家里给他一角钱。
买鸡蛋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特别的兴师动众。以大表哥挂帅,二表哥作先锋,后面跟一帮子小伙伴,折树枝为旗,吆喝为号,一路浩浩荡荡,杀奔有蛋之家。问了一家,竟没有蛋,说是孵了小鸡。“那小鸡呢?”大家不太相信。“别以为我不给钱!”大表哥把一角钱拿出来得意地在人家面前晃了晃。又问了一家,说是刚被人买走。“未必有咯巧的事!”二表哥挥挥拳头说。问到第三家,说是鸡吃了药,不知哪个遭刀的放的药,人家正在那里跳起脚跟咒骂呢!大伙儿赶紧跑了,生怕自己成为怀疑对象。
鸡蛋不能不买,大表哥几乎有些丧气了。内有一人献计曰,某某家有蛋,我亲眼见那蛋从鸡屁眼中生出来的,上面还有好多的血呢。“到底是怎样生出来的呢?”有人问。“那屁眼一鼓一鼓,就鼓出来了。”大表哥大喜,飞奔其家。看了货,大表哥却道,这哪里是鸡蛋呢,分明是鸟蛋呢,小气鬼,舍不得把食喂饱。这时,又有一人献计曰,某某家有蛋,好大的蛋呢!他做了个动作,用两手掌围成一个圈。“未必有咯大,这是个西瓜呢!”人皆不信。咯大呢,他又把圈缩小一点。“咯是个香瓜!”还是没有人相信。最后,他把圈再缩小,无可奈何地说:“咯大总有了吧!”他是奸臣!有的嚷起来,别信他的!大表哥难以定夺,只好按兵不动。
满村跑遍,总算在十一女矣母也家买了一个蛋。
依旧浩浩荡荡,凯旋而归。既买了蛋,当务之急就是怎么下厨了。有的说煮了吃营养,有的说煎了味道好,当下争了起来,双方约定要到晒谷场上以“决斗”的方式解决。“决斗”之后,双方将结果呈报大表哥。大表哥却理也不理,因为那蛋已被他煎好了。“吃蛋喽!”大表哥喊我。屋子里顿时鸦雀无声。
桌子已经摆好了,我坐在桌前,小碗盛着的煎蛋摆在面前。门口站着一般小伙计,香味直往他们的鼻子里钻,使他们不自觉地用手擦鼻子。除开几个简单的动作,谁也没有出声。空气就如凝固了一般。我开始吃了,就着白米饭。他们的嘴巴也跟着动了起来。我喜欢吃辣椒,即使不吃辣椒时也下意识地发出吃辣椒时的声音来。他们也跟着发出声音。但一张嘴,水儿就流了下来。终于,他们有所警觉。一个小伙计转了一个圈,在门口消失了。第二个也在门口转了一个圈消失了。…….我在专心致志地吃着。大表哥和二表哥在旁边说着什么……
以后,我不稀罕吃蛋了,甚至越吃越没有味道。就是吃真正的土鸡蛋也找不到当年的味道,也不觉得它如何有营养。
原来,真正有营养的东西,并不在于它的成分如何,而在于它的背后有没有一个让你感动的故事。
孩子能够勤俭节约了,个性也就得到了完善。
有时候,我的小孩让我给他买玩具,我一旦拒绝,他绝不会死缠烂打,而是反过来安慰我说:“我们以后再买,好吗?”也就是说,他要做的事情,也决不会放弃。
而只有一件事情,我就彻底拒绝他了!大约刚满三岁的时候,他看着家里的天花板,突然说了一句:“爸爸,我要买一个新家,这个家好烂的!”我的房子买了还不足十年,现在哪有那么多钱又买新的呢?于是,我就板着脸对他说了一句:“爸爸的这个家就是最好的!你记住了吗?”最近,他满四岁了,又提出要买小汽车,还说要开着一家子出去玩!我又板着脸说了一句:“爸爸的电动车就是最好的,你记住了吗?”当然,这不意味着作为家长就不需要创造了,几年后,我也用上了汽车,住房条件也改善了,但绝对不是孩子逼着让我弄的,这时候,他会是那么的惊喜!
过去,之所以在“家”和“电动车”前都加上“爸爸”二字,那是因为我要给自己一条退路,同时也要给孩子一个发展的空间,因为都不是他的,他的东西要靠自己将来去创造!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怎样做个具有创意的父母?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