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的内涵与教学有效性研究与实践课题申报

学校管理的内涵与教学有效性研究与实践结题报告 

 

作者:张应国所属班级:南充初中语文1

[主研人员] 张应国张海斌刘荣林

[] 学校管理内涵教学有效性

 

[内容摘要]

本报告论述了我国农村普通中小学当下的管理现状,通过问卷调查、行动研究等研究方法,探明了学校的管理内涵。着重探讨了学校如何通过有效的管理提高教学有效性,构建较完备的以教学为中心的管理体系。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一)国家政策与教育方针的要求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目标,那么“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战略选择。作为学校应积极主动地协调各种教育资源,“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为“在2020年前后,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作出应有贡献;随着知识时代、信息时代、全球一体化时代的到来,世界许多国家都在市场化、民主化、法制化的推进过程中,思考如何选择教育服务,研究怎样给教育定位。以建设学习型学校,研究评价学校效能的指标体系等为内容的全民教育运动正在兴起。教育成为国家行为、教育行政机构向学校放权、学校进行自主管理、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的更新、教学内容和课程的改革等等现代化思潮和实践正风起云涌。我国教育界,特别是基础教育领域必须奋起直追。

200691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的管理体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具体负责义务教育实施工作”,“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的管理模式。这为学校自主管理提供了一定空间。“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将义务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按照教职工编制标准、工资标准和学校建设标准、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等,及时足额拨付义务教育经费,确保学校的正常运转和校舍安全,确保教职工工资按照规定发放。”以及“普九”债务的锁定、“两免一补”的全面铺开,学校校长不再为学校办学经费疲于奔命,从此可以甩开膀子抓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形成特设教育、品牌教教育,保住生源。进而“人头费”(公用金费按学生人数下拨)就多,这就为学校发展注入了源头活水。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教育呼唤课程改革,改革呼唤新的教学管理。自2002年实施新课改以来,如何调动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参与,为新课改的顺利实施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是学校管理面临的一项悬而未绝的课题、亟待解决的任务。随着新教育资源观念的引入、大学校观念的形成,学校增强了与社区、家庭的互动和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互动,学校已不再是封闭的管理。开放性的学校管理首先要求管理模式是灵活动态的;其次要求教育思想是开放的。它要求管理者借助“他山之石”,以达成“可以攻玉”的目标。它要求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资源,形成教育的合力。另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课程资源对学生、学校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学生、教师和学校都应该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课程资源的开发也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帮助,也就是说,课程不再仅仅是教育圈内的事,而且是全社会的事。这些将彻底打破“校校同课程、师师同教案、生生同书本”的局面,学校也将改变“千校一貌,万生一面”的现状,多样化的课程、个性化的管理,要求学校管理者在继承传统管理中一些好方法的同时,从本地区、本校学生实际出发,尊重和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开出自己独特的学校课程,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为切实提高课堂效率指路领航。

(三)基础教育学校的基本情况

1、学校管理缺少创新。长期以来,学校管理人员在县(市、区)的教育系统内以及单位内产生,近亲“繁殖”过多,缺少创新。加之我国现行的校长责任制还不是很成熟,没有对党政进行明确的界定,工会职能的相对弱化。这就导致学校各级管理人员把程序看作是不可更改的金科玉律,广大教职员工只能遵守执行。所有这些,导致学校不能完全依法自主办学,从而严重影响了学校有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有的学校领导很关心学校教育的发展,但又害怕改革创新,宁可固步自封,墨守成规,也不想改革;有的受到现有利益格局的限制而改革不到位;有的对于学校的整体管理水平缺乏一种清晰的思路,长远的规划,明确的目标,以致出现一些盲目的改革。在学校管理队伍中,有的领导难做到事业留人、环境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对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补充不力,造成知识与现实的脱节。

尤其在教学管理上,深入研究、积极指导不够。管理的行为在制订教学计划、检查备课节数、清点作业次数、查看听课笔记、组织考查考试、统计学业成绩、收集工作总结等环节上抓得比较落实,而对教学的最重要的环节——课堂教学却缺乏广泛而深入的了解,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如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需要、学习材料、学习心理、学习手段、学习方法、学习方式、学习策略、学习空间、学习气氛、学习强度、学习效果等——关注不够、研究不多,对教师的施教过程缺乏有效的控制、指导或矫正,对教师教学的优劣缺乏符合时代要求的富有前瞻性和发展性的评价。

2、教师教学陈陈相因。在课堂教学中,“照本(已经出版的教案范例)宣科”者十之八九,“临阵磨枪”者比比皆是,“上传下达(学生作业的布置基本上都是统一模式,即教科书上的练习为课堂作业,教育主管部门编发的教辅资料为课外作业,)”者相当普遍;兴“加时之风”者有之,靠“补课之功”者有之,用“题海战术”者有之,行“死记之道”者有之;以知识本位的物式目标作为教学目标者有之,以全盘讲授的物式灌注作为教学方法者有之,以量化评分的物式评价作为唯一的评价手段者有之,以整齐有序的物式管理作为组织教学的价值标准者有之;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者有之,教学过程以课堂为中心者有之,课堂教学以讲解为中心者有之,教师讲解以教参为中心者有之,教学目标以应试为中心者有之,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者有之,重学会轻会学者有之,重知识总量轻知识建构者有之,重接受轻体验者有之,重用脑轻动手者有之,重掌握轻应用者有之,重结果轻过程者有之,重智能发展轻情商培养者有之,重整齐划一轻个性形成者有之,很难实现三维目标。

3学生学习被动接受。据相关资料调查显示,74.5%的小学生、62.4%的初中生存在着对自己的学习行为缺少自主控制,学习材料靠学校来提供,学习目标靠老师来确定,学习任务靠老师来安排、学习行为靠老师来督促,学习过程靠老师来调控,学习结果靠考试来评价。缺乏课程意识,追求知识胜于追求能力发展;缺乏教材意识,学习的材料仅靠几本教科书;缺乏个性意识,不能自觉培养和发展自己的特长;缺乏参与意识,课堂中往往局限于被动听讲和记录,缺少自主探究和积极思考;缺乏问题意识,仅仅把学习看成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未能看到学习其实还是一个不断提出新问题的过程,让学习止于解决问题,而不是让学习起于提出新问题;缺乏合作意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往往仅靠自己的冥思苦想,生生合作、生师合作的形式并不多见,多方对话的情形也不常见;缺乏情感意识,忽略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人格培养;缺乏反馈意识,不能自觉地、多元地反馈交流自己的学习信息,如此等等,不胜枚举,浅于学、苦于学、倦于学、厌于学的现象普遍存在。

4、家长对子女重视的偏差。经过近三十年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家庭已出现了明显的分化现象,确有一部分农村家庭勤劳致富,但仍有相当多的农村家庭刚解决了温饱问题,甚至还有极少数家庭仍然相当贫困,因此农村初中生家长具有明显的“三多三缺”特点:一是对教育缺乏认识的家长多,对孩子的正确引导缺法;二是文化水平不高的多,对孩子的学习辅导缺力;三是外出务工的多,对孩子的学习关注缺席。加之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近年来优质生源大量被城区学校吸收,剩余的多是留守儿童、问题家庭子女、潜力后进生,这样就加大了我校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难度。但老百姓和社会各阶层对学校的期望和要求不降反高,因此,研究提高农村中小学等类似学校的课堂教学有效性,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着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四)、同类课题研究的现状和趋势分析

“文化大革命”过后,我国学校管理理论研究经过了一段由复苏渐趋繁荣的历程。就我们目力所及,当下该领域所出版的学术著作达百部之多,学术论文简直难计其数。省内的泸州、遂宁等地区对此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如泸州江阳区《九年一贯制学校通用管理模式研究》国内各省对学校管理进行研究的不胜枚举,如江苏如东县“新课程背景下学校管理思想与学校特色建设研究”。然而大多研究的是管理模式、管理现状及策略,理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有待提高。整个学校管理的理论体系中很少有人问津管理内涵,至于学校管理的内涵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了。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特别是在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之后,这一概念频繁地出现在英语教育文献之中,引起了世界各国同仁的关注。21世纪社会迅猛发展的中国,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和对素质教育的全面认识,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提高教学有效性。关于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此起彼伏,但很少有人从学校管理内涵这一角度去探索教学的有效性。

 

二、课题的界定

1、学校管理(School management

教育可以说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而学校教育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社会分工逐渐产生,并伴随着文字的产生和发展逐渐走向成熟,学校教育的产生就意味着有了学校管理。现代的学校管理是管理理论的重要分支,是学校活动的一个重要领域,它是学校管理者在一定社会环境条件下,遵循教育规律,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而进行的一种组织活动。

2、学校管理的内涵(The content of school management

管理内涵是近年来工商界比较前沿的话题,对管理内涵的困惑、关注和探讨一直就没有停止过。但在教育界,却很少有人研究在学校管理的内涵。主要原因在于体制和生产方式及产品的不同。工商管理者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急切的寻找企业管理的最佳方法。由于教育管理的独特性和教育体制的束缚,教育管理者仅仅是“司号员”和“勤务兵”,很难自主地进行校本管理,更莫说教育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3、教学( teaching

“教学”在《现代汉语》中有“教学(jiāo xué)”和“教学(jiào xué)”之分,前者是教书之意,后者则解释为“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英语中的“teaching”的意思是“the work of teachers”(教师的工作)。本课题的“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它的逻辑必要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二是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到什么程度以及学什么;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三是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

4、有效性教学(effective teaching)

有效教学是指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教师帮助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获得了预期的进步和发展,实现了教学目标和促进了学生内在的发展与全面发展,包括知识、智力、情感、创造力、思维与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有效教学更是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确定这一教学理念就是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努力避免副作用,减少无用功,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策略性。

5、学校管理的内涵与教学有效性研究与实践(Content and teaching usefulness research and fulfillment of[with] school management

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教育理论专著、期刊、报纸及网络资料。从中发现,绝大多数研究只是通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平面研究教学的有效性。却很少将学校管理和教学放在一起做三维(管、教、学)立体的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支撑性理论

1、学习型组织管理:学习型组织管理理论是一个宏观的管理理论,这主要是因为“组织”的范围非常广泛。学习型组织管理理论适用的范围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家庭。学校管理也可以引入学习型组织管理理论。

2、拉弗曲线理论:这是美国经济学家阿瑟•拉弗(ALaffer)最初提出来解释税收与税率关系的函数曲线。拉弗曲线是古老的中庸之道的现代回声,它的贡献在于实现了古老的中庸之学在现代经济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