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课题申报: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研究与实践——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知道的结论,制定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证据对已有的结论作出评价;用工具书分析、解释数据;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以及交流结果。研究要求确定假设,进行批判的和逻辑的思考,并考虑其他可以替代的解释。”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候,思维相对活跃,他们总是对答案提出质疑,希望另辟奇径,提出更新的见解。这就促使他去大量阅读课外书或从事其它研究性活动,为其所思考的问题提供足够的证据。而当他们经历了信息的选择、分析、综合、表述等一系列研究过程时,他们便用更深、更透的眼光解读课本中的文本。语文教育必须着眼于“人”的教育,必须着重于培养学生的人文品质,继承民族文化传统,汲取现代文化精髓,形成文化底蕴。新编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也提出了“课外自读名著(10部以上)、科普书刊和其它读物,不少于300万字”的要求。因此,语文研究性教学模式应当以教材为纲,以整理、积累知识为目的,重在知识的收集、归类、辨析,使知识条理化、集约化,重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语言能力,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增加语文“内存”,夯实语文功底。

    三、语文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的特征及其作用

    1.开放性

    研究性学习的前提是必须搜集、占有大量的资料。由于当前师生本身固有的知识水平的限制,不可能在已有的知识中信手拈来自己所需的信息,因此,必须改变“台上教师、台下学生”的课堂形式,创建一种开放的课堂结构。只要集中于相关问题的研究,学生可以自由地走动,相互翻阅对方的资料,甚至可以大声向其他同学询问。

    2.能动性

    研究性学习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它以尊重、信任、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为前提。能动性表现为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疑问,自主选择研究。能动性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吸收发展成为主动探究。

    3.整合性

    传统语文教学追求“面面俱到”,以致于整篇课文被肢解得支离破碎。而研究性教学是针对某个问题而动,它包括三个环节:信息吸收、分析归纳、成果表述,实现了多种语文能力的整合。

    4.互动性

    语文是一门富有情感的人文学科,其最高鉴赏境界就是共鸣。研究性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在独立研究、互相探讨的过程中必然会发生思想大碰撞。

    5.超前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先教后学,而研究性学习教学是“边学边教,学在教前”,即学生对知识的学习相对于老师的教是超前的。这种超前学习使教与学的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变“学跟教走”为“教为学服务”。

    四、模式课实施方法

    语文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法是灵活的,常见的方法为: 1)课题学习; 2)专题调研。

    1.课题学习

    许多人也称之为课题报告学习、语文专题研究,就是模拟科学研究的情景和过程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它往往由教师抛出一个内涵比较大的问题,由学生自主设计方案,自主开辟学习渠道,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对文章作深层解读,最终产生自己的学习成果——课题报告。这种方法还可以分为:

    ①课题研究(就单篇课文)。如《阿Q正传》一文,可以设定研究课题为《谈谈阿Q》,待学生对阿Q的个性比较清晰时,再设立课题《谈阿Q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还可以继续研究:《从阿Q看鲁迅笔下的国民》、《从〈阿Q正传〉看鲁迅人物塑造艺术》等等。

    ②专题研讨(几篇课文结合)。如《〈指南录〉后序》与《〈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两篇序文比较,可从行文、感情等方面作出研究;《送东阳马生序》、《伶官传序》等文,可作《谈古代“序”文的写法与特色》等专题研究。

    2.专题调研

    这是指学生就教材中的细节进行调查、论证、注释的过程。如绝句的教学,就完全可以由学生去翻阅工具书对每一个字词作注释;对课文中的一些历史知识可以由学生自己去考证,如《谭嗣同》一文中“‘定国是之诏’是指什么?”、“为什么‘皇上有所询问’却让‘总理衙门传旨’?”,等等,这些都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查找;对一些有争议的课文篇章的理解,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搜寻那些有争论的观点,作出“你赞成哪一种”的课题研究报告,如《药》一文中“乌鸦”、“花环”等意象的理解。

    五、研究性语文教学模式实施过程

    该模式实施的流程是:通读课文——专题调研——确立课题——研究学习——成果展示——总结评价——课后延伸。

    通读课文 

    这是实施模式课的首要环节,它影响着以后研究学习时能不能选择主题和选一个什么样的主题。通读课文时可依据体裁采取不同的通读法。如,诗歌可以采用吟诵的形式,散文可采用配乐朗诵的形式,戏剧采用演的形式,小说可采用电影、幻灯的形式等等。总之,首先要把文本留在学生的“心”上。

    专题调研 

    在通读全文时,学生会对一些字词读音、解释搞不清楚,对有些句子的意思弄不懂,甚至会对文中有些地方提出质疑。这就要求采用专题研讨的方式,让学生通过翻阅、询问把自己心中的疑问研究清楚。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阅读的能力,是一种有利于终身学习、发展学习的方式。只有经过专题调研,学生才能理解文本的深邃内涵,才能为下一步确定研究专题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确立课题 

    这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重要阶段,影响到研究性学习成果的水平、价值、境界。就确立课题的角度来说,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研究方向,甚至同一文本也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但每一个问题的研究价值却并不是一样的。这取决于老师的指导,取决于学生占有资料的多少,取决于学生选取的视角,取决于学生个体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如小说,我们可以扣住人物形象、环境、语言、主题作研究,通过发掘作品的典型性来理解作品,从而磨砺文学鉴赏能力。再如议论文,我们可以扣住论点、论据以及论证方法作专题研究,把论点的时代意义、现实意义开发出来,把论点与论据之间的统一关系凸现出来,把议论文的语言风格体现出来。我们可以指导学生侧重于某一个方面作为研究方向,确立学习课题。

    研究学习 

    这一环节是该模式的实质性阶段,它要求学生以个人研究或合作研究的方式就自己的课题进行研究性学习。首先,要求学生制定出一个学习方案,即制定出学习策略、学习内容及方法途径。这时老师的指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老师要指导学生去有效地搜集相关信息,为学生的研究提供一些工具书或查找范围。老师要和学生商量,最终的学习成果是以文学评论、考察报告、调研报告的形式出现,还是以条条纲纲、课件、卡片的形式出现,以便学生对研究的目标、内容、方式、进程等有一个充分的理解。接着,每个学生进行个体的自主学习活动,或观察、调查,或阅读、查询,或归纳、整理,尽可能掌握第一手资料,获得感性认识。如《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研究其诗文史资料引用的同学,就会去查阅相关诗词选集或作家研究集;研究荔枝本身的结构的同学,就会去查阅生物学书,甚至有的学生还能制作课件,将荔枝介绍得明白无误。这一环节既有独立思考,又有共同研讨,具有发展个性、健全人格的作用。

    成果展示 

    这一环节是学生实现自身的研究价值,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共享的过程。它具有强化学生探究欲望、激励学生再研究的作用。在展示中,反对的、赞成的都会拿出自己的依据,进行分析、归纳、整理,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因此,学生的资源开始共享,各种语文能力得到培养。展示的方式有小组会晤、班级交流等,目的是提供一次思想大碰撞、资源大交换的机会,从而共同提高。

    总结评价  这是进一步对本次研究成果的肯定,把学生个体的成果上升为理性认识,把学生零星的所得整理成具有逻辑性的成果。

    课后延伸 

    这有两个作用:一是课内没能完成任务的同学继续研究学习;二是提高要求进一步激发学生再学习、再研究的欲望,使语文学习更为深入。如《白洋淀》一文,我们是这延伸的:《从环境描写(对话描写、细节描写)看〈白〉文的诗化特点》→《由〈白洋淀〉看〈白洋淀纪事〉的艺术成就》→《由〈白洋淀纪事〉看孙犁小说》→《由孙犁小说看中国当代十七年的小说成就》,等等。

    六、实施模式课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1.走“研究性学习”之路,并不是要完全排斥“接受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虽然关注的是问题的提出,注重信息的吸收、分析、筛选、归纳和整理,但并不排斥老师用最简捷的方式使学生能尽快获得新知。因此,必须明确的是,不是课文的任何知识点都需要通过研究途径获得。

    2.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知识结构的同学应有深浅不同的研究性学习方向。研究的方向,即问题的提出,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结构水平及运用能力,要使问题最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合理地运用自己的知识储备,使学生本身获得最有效益的学习。如,对高一的学生不能作《中国小说的发展规律》这样一个研究,只能作一些象《论×××文的历史背景》。

    3.不能苛求所有学生的研究结果都一定要达到有所新发明、有所创新,更不能把超纲超本的学习作为目标。绝大多数学生的研究结果都显得非常稚嫩,更多的只是重复早已定论的东西,但只要是学生以已有的知识作为基点,在查找、讨论的过程中进行了学习研究,那么就不管这位学生的成果是水平高,还是水平低,甚至有没有研究成果,我们都应该肯定、表扬这是一种超越自我的的创新活动。

 

 

 

 

 

 

 

 

 

 

 

 

 

 

 

 

 

 

 

 

 

 

 

 

 

 

 

语文学科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

教师:佟成良

研究性学习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国际社会比较普遍认同和实施的一种新的课程。2000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稿),已明确将研究性学习与学工、学农、学军、劳动技术以及社会服务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社会实践课程,列为高中学生必修课程。语文是研究性学习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开展语文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本文就这一问题作一个探讨。

一、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什么是语文研究性学习呢?指学生在语文学科领域和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培养学习态度和研究意识的一种学习方法。
  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信息时代学校教育的核心,而创造能力培养的关键是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研究性学习关心的是学习过程,而不是结果;研究性学习也讲方法,但它较少强调学习知识的技能和方法,而更关注培养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关键是学生能否对所学的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换句话说,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本身也就是它所追求的结果。正是如此,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突出特征就是坚持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
 
  (1重自主。语文研究性学习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学生学习什么内容,采用什么方式,哪些人在一起学习,全由学生自己做主,老师只是以旁观者的身份,给学生做指导,提看法,完全不受老师的兴趣、爱好、视野的限制。学生想研究《红楼梦》的人物,有这一爱好的同学可以组成一组,开展研究。对本地方言有兴趣的同学,又可组成一组,到各地收集素材,积累资料。研究性学习自主就自主在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兴趣选择和确定研究学习的内容,可以自由组合学习小组,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研究方式。可以说整个研究小课题的内容、方式、进度、实施地点、表现形式等都取决于学生个人的努力。

  (2重过程。语文研究性学习重在过程、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的提高。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不一定是具体有形的制作成果。它可以是一个方案设计, 一个广告创意,提出一种新见解。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否掌握了具体知识和技能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否对所学习的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也就是学习过程的本身也就是所追求的结果。比如说,《鸿门宴》第六自然段中当刘邦逃脱,张良入谢献璧时,愤怒的范增接过玉斗扔到地上,拨剑击破玉斗,说:唉!竖子,不足以谋!教材的注释是: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这里指项羽和项伯”,如果说学生能提出问题,认为这种说法不妥,通过查阅资料,提出自己的见解,形成小论文,即使结论不一定正确,它同样有存在的价值。

  (3重应用。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学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A、概念学习。通过概念了解事物的性质。B、规则学习,懂得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C问题解决学习,运用概念和规则来解决问题。研究性学习主要是第三层次的学习。其主要目的是发展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它与一般性学习的主要区别。如果说学生想做一个评论家,洞察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必须以语文为基础,及时地选取反映新动向的重大国际事件作为评论对象,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熊熊燃烧了八年之久的两伊战火,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布什当选为美国总统后,布什政府对外政策有何新的动向?这些都在运用已有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通过研究可以提高学生的实用能力。
 
  (4重开放。语文研究性学习呈开放学习态势。由于研究性学习形式的改变,学生必然会突破原有的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学生定会在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这种开放性、改变的还不仅仅是学习地点和内容,更重要的是它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学生可以到社会中去搜集民间故事,可以到街头去搜集广告牌的错别字,可以到图书馆去查阅资料,研究自己喜欢探讨的问题。可以到网络上读书,找自己需要的资料。总之,未来的学习方式将会有重大的变化。

  (5)、重问题。研究性学习主要是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从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他们感兴趣的天空专题,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可以说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

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整体设计。

语文研究性学习一般应包含四个学习环节:

1筛选问题,确立课题。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有时比开展研究更困难。问题是由信息引起的,人们生活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之中,各种信息像大海的浪淘拍击着海岸一样冲击着人们,产生无穷无尽的问题,可以说不是现实生活中找不到问题,而是我们没有对问题的敏感度。一个人一旦向自己提出了某个问题,产生了解决它的强烈欲望,形成了问题意识,就能敏锐地感受与觉察与该问题有关的信息,提高对无关信息的抗干扰能力。从某种意义讲,人类的好奇心是产生问题意识的心理根源,也是推动人类成长和前进的根本动力所在。好奇心的丧失,对个人来说,是停滞的开始;对人类来说,是堕落的源头。
  问题无所不在,无时不在。但其根源依然是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因此对现实事物的观察和思考,是发现和提出问题的基本途径,对大量资料的搜集和占有,是发现和提出问题的基本方法。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外延相等的理念,正说明语文研究性有着广阔的天地。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句,按常规,教师说一说不宁静的原因就可以了,但我们多问一个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他颇不宁静的呢,多查阅一下资料,多问几个为什么,与学生一道研究,答案就不再是那么单一简单,除了政治原因外,有的说可能是经济原因,因为朱先生是穷知识分子,又是一位正直的爱国人士,家庭发生了经济危机;有的说可能是文化原因,因为朱先生是文化名人,一方面他受到文化围剿比较厉害,应该有孤立无援、愤懑不已的感受;也有说是家庭原因的,甚至于有人说到信仰问题,这种研究如果提高一个层次,把它形成一个小课题的形式,那么就是一个很好的研究性学习小课题。又如鲁迅在给许广平的书信中,常称许广平为广平兄。也许我们一览而过,没有留下疑问,反转一想,许广平是他的妻子,学生,何以称她为广平兄呢?这里有什么深刻含义吗?
  问题的普遍性,并不意味着所有的问题,都需要通过研究才能解决,问题同样有它的层次性。问题由目标、条件、障碍三要素构成,目标——表明问题解决的对象是什么?最终要达到什么程度?条件——面临问题,你已经拥有哪些主客观条件?障碍——面临问题,你需要克服的困难是什么?有无解决途径?由这三个要素构成的问题,就形成了一般性的问题、较难的问题、需研究的问题三类,一般性问题,目标明确,条件充分,障碍不大,课堂上学生和老师可以共同解决;后二类是最容易形成课题的,但过去我们常常把一个较难的问题,当成了一般性问题对待,讲一讲,说一说就算完成了任务。发现了问题,不应由教师来解决问题


首页 上一页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