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课题申报: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研究与实践——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 设身处地
  联系林冲身世经历及所处环境,运用设身处地原则阅读林冲雪夜上梁山中的片断,进行鉴赏、创造。
  林冲叫酒保只顾筛酒。林冲说道:酒保,你也来吃碗酒!酒保吃了一碗。林冲问道:此间去梁山泊还有多少    路。酒保答道:此间去梁山泊虽只数里,却是水路,全无    旱路。若要去时,须用船去,方才渡得到那里。林冲道:你可与我借只船儿了酒保道:这般大雪,天色又晚来,哪里去寻船只林冲道:我多与你些钱,央作觅只船来,渡我过去。酒保道:却是没讨处林冲寻思道:这般却怎的好又吃了几碗酒,问上心来,蓦然想起:我先在京师做教头,每日六街三市游玩吃酒;谁想今日被高俅这贼坑陷了我这一场,文了面,直断送到这里,问得我有家难奔,有困难投,受此寂寞!因感伤怀抱,问酒保借笔砚来,乘着一时酒兴,向那白粉壁上写下八句道:仗义是林冲,为人最朴忠。江湖驰誉望,京国显英雄。身世悲浮梗,功名类转蓬。他年苦得志,威镇泰山东!

{学生评析例子}
 
 1.酒,英雄的知己,愁时酒,喜时亦酒,闲来酒,劳来亦酒,林冲手刃小人,雪天雪地,一路奔来,自是艰辛劳顿,此时见到酒家,英雄之心可知,文中只顾筛酒四字的背后多少英雄泪英雄汗。
  2.林冲探路前,先敬酒保一碗。梁山泊去处岂可随便启口问哉?敬酒喝了,才好说话,可见林冲精细过人,这种小节,鲁达做不出,李逢做不出。
  3.林冲问路,遮遮掩掩;林冲做诗,却自报家门,首句便书仗义是林冲,精细人做不精细事,莫非酒醉?非也、只因英雄失路,悲愤从中来。

4.林冲与酒保对话,写得跌宕起伏。水泊只数里于前,却是水路,却又无船,白云在天,可望不可即,如此失路,急煞英雄。
  5.先写饮酒,是英雄劳顿后的豪饮,后写又吃了几碗酒,便是英雄失路的闷酒。
  6.林冲家破人亡,九死一生,坎坷奔来梁山,梁山就在眼前,却又路阻。英雄罹难,有甚于此乎?偏偏失路时,想起昔日八十万禁军教头的荣光,两相对照,英雄之悲岂止咯血!
  7.英雄满腹悲愤酸涩,定要一吐为快。借酒兴挥毫,自是喷涌而出,一泻千里,所以作者只说写下八句道,而不言写下八句,可谓妙笔,此时林冲哪知自己是做诗呢?但正是这种吐血之作,方是天下第一等诗。

〔评点及导向〕
  
尽可能地挖掘出文字所包蕴的信息,这便是创造性阅读,学们灵活运用设身处地原则,思林冲所思,想林冲所想,思施耐庵所思,想施耐庵所想,读懂读透了这一片断,使林冲形象完全丰满。法国作家蒙田说:我设身处地,常把旁人的痛苦变成我亲身的痛苦,让旁人的情感篡夺了我本心的情感。这种忘我,正是设身处地的一种境界。         

(二)经验联想
  从林黛玉听曲谈起]
  《红楼梦》二十三回写道:
  这里林黛玉见宝玉去了,又听见众姊妹不在房,自己闷  闷的。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上,只听墙内笛韵悠 扬,歌声婉转。林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呢。只是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便不留心,只管往前走。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 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了,倒也 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 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上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 了听曲子。又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 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 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    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雨无情之句,  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  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 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黛玉不愧为一流鉴赏家,她自觉启动了经验联想。何谓经验联想?自己联系或融进自己的各种经验知识去体验、去补充、去阐发作品的内容。这儿的经验知识包括两方面:一是阅读积淀,黛玉联想了许多诗词以体味戏文的悲愁、凄美就属这类积淀;二是生活积淀,虽然曹雪芹笔下未写,但我们可以想见,黛玉听戏文时,也触动了自己寄人篱下的孤苦之情。总之,广泛联想激发自己在阅读、生活中积淀的经验、知识、情感,更有助于我们在阅读中创造。 

(三) 知人论世
  【香菱解诗的困惑】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写香菱向林黛玉学诗,有此一段:香菱笑道: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 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    字似无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替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 来……

    香菱解王维的诗,似懂非懂,陷于困惑。困惑在哪里?原来,尽管香菱能合上书一想,自觉启动设身处地的方法意识,却未能明白知人论世的道理。诗言志,诗歌是表现作者思想情感的,我们要读懂诗,便要了解诗人所在的人生世相。王维《塞上》一诗,写的是诗人奉命从都城长安向西出使边塞。在长安时,车水马龙,花团锦簇,可观者多矣,诗人自然不会去留意孤烟、落日。而出使至边塞,情景迎异,茫茫大漠,空旷寂静,可观者少矣!惟有归雁、天空、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愈是无物人便愈能分明感受到孤烟之直,落日之圆。所以,二字真实再现了诗人行走大漠之中的独特感受,也正是这种独特感受折射出诗人孤寂、落寞的心清。香菱若是想想王维写这首诗的背景,想想诗人在长安的情景,又想想诗人在大漠的情景,则不会困惑了。诗如此,文亦如此。在阅读中有意识地联系人物的经历、思想及所处的社会环境等,就更容易创造性地发现作品的内蕴。

(四)  推敲三词
  【老舍《小麻雀》中的一处妙笔】
   老舍《小麻雀》一文中,共有十八处提到猫,其中十七处都称小猫,只有一处写为小白猫。这一句是:现在那双眼睛和我的一颗焦急的心中间隔着一只小白猫。为什么这儿要特别加上形容词呢?难道仅仅是为了表明猫的形象吗?当然不是,这其实是大作家匠心独具之处。猫是麻雀的敌人,而麻雀则是作者老舍特别怜爱的。现在小猫衔着小鸟跑进西屋,我不敢追,怕它更咬紧了;可又不能不追。这让人多么焦急多么左右为难!小猫是一切焦急心情的根源,小猫自然就成了作者老舍关注的焦点,因此,作者特意加上形容词字,以突出小猫在他心目中分明的形象。同样,也正是这个分明的字,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了他的焦急之情,以及对小麻雀的怜爱之情。真可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作家都善锤炼语言,语不惊人死不休,而作家锤炼语言时多在三类词上下功夫。哪三类呢?形容词、动词、副词,这三类词是语言中最富表现力的。古典诗歌中的佳句就多是挂在这三类词上,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字,红杏枝头春意闹字,云破月来花弄影二字,皆是着一字而境界全出。现代作品里也是如此,如朱自清《背影》中的十: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拣定一词表明,父亲在为儿子安排座位时,是细心斟酌了一番,最后才选择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为什么要选这张椅子呢?为便,因为儿子带的行李多,又是一个人。父亲的细心、父爱的深厚全在拣定一词上。又如杨朔《荔枝蜜》中的一句:蜜蜂是画家的爱物,我却总不大喜欢。加副词字更能表现作者感情上的疙疙瘩瘩

为此,我们在阅读中,要善于去推敲三词,挖掘三词背后所蕴藏的信息。怎样推敲三词呢?(一)形象感受法。将动词、形容词的意义在脑中立体为画面形象,细心揣摩如前文绿字。(二)换词比较法。以等字换取绿字一比较,效果全出。(三)省略比较法。前文的字即可用此法,省略后审读对比,高下便知。

(五)  置疑问难
  【秦罗敷的丈夫竟是一只蚕】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置疑问难意味着否定,而否定就意味着创造。在阅读时,我们脑中时时要装着为什么怎么样

有同学读了《陌上桑》一课,就对秦罗敷的丈夫提出了置疑,秦罗敷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怎会有四十专城居的丈夫呢?而且一个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皙,髯髯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的大官,怎么会让年轻美丽的夫人在乡下采桑养蚕呢?秦罗敷所说的夫婿其实是蚕,面对使君的纠缠,秦罗敷以蚕假托夫婿,来打消使君的非分之想。十五府小吏,是说蚕长到半月时,还是一条小虫;二十朝大夫,是说蚕养到二十天,就把头抬起来眠,像跪拜皇帝的朝中大夫;三十侍中郎,是说蚕一月后成了大虫;四十专城居,则是说四十余天后,蚕要做茧(专城居)了。为人洁白皙,不也是指胖乎乎的蚕吗?这样理解,更能反映劳动人民的智慧,也更能达到讽刺效果,也符合民歌特色。  可见,综合运用研究性阅读的方法意识,大胆地置疑问难,新颖别致的观点就会出现。

(六)  相关比较
  《纪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之比较: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指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的确,从不同角度比较是进行创造性阅读的重要方法意识。高中教材里有鲁迅先生的两篇文章:《纪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纪念》,在内容上,两文都是纪念为革命而牺牲的青年的。两文都呕歌了勇于斗争、不怕牺牲的革命青年,揭露了反动统治阶级屠戮革命者的暴行。两文都洋溢着鲁迅先生的悲愤之情。但两文又有许多不同。写作意图上,《纪念刘和珍君》一文叫人们不要随时间的流逝而忘记烈士,而使这个似人非人的世界得以维持;而《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是摆脱悲哀,化悲痛为力量,以继续战斗来纪念死者/情感上,《纪念刘和珍君》一文是出离愤怒最大哀痛,是一种不加抑制如火山一样喷涌的悲愤;而《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中,这种悲愤变得沉郁、冷静,有一种热得发冷的理智。在对未来意义的预见上,《纪念刘和君》一文中作者对刘和珍她们的请愿行为持否定态度。认为这种行为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而《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中对革命的流血牺牲持积极肯定的态度。为什么两文有如此差异呢?1926年·一八惨案前后,鲁迅先生还是一个刚刚接触马克思主义的民主主义者,而1933年,鲁迅先生已是一个成熟的斗士了。长期的革命斗争,使他对反动派的认识,对中国旧社会的认识更深刻了,对革命道路的曲折艰苦有了更深人的体会。比较中,我们触摸到了鲁迅先生思想发展、成熟的脉络。 

怎样比较呢?(1)选择相关的比较对象。如叶圣陶《夜》鲁迅《祝福》巴尔扎克《守财奴》、高尔基《母亲》等文中的妇女形象。(2)上确定比较点。内容方面,如写作意图、主题、情感、背景、人物性格等;形式方面,如写作技巧、构思、风格等。(3)探究异同的原因,得出新见解。

 

(七)   涵咏玩味
  【从吴道子观画说起】

    吴道子,唐朝大画家,相传他曾到寺院观画,第一次观赏时,以为平平,甚为不屑;第二次又去观赏,觉得运笔不俗,意蕴深远;第三次再去观赏,则叹为观止。观画如此,赏文亦如此。有人总结,初读鲁迅《阿Q正传》舒心可笑;再读,则敛声屏气,心有戚戚;第三次读,则哀从中来,怒从中来,尔后化为冷峻的沉思。另外,也有学者曾总结过读《红楼》十四遍的不同感受。这些,都说明一点,在阅读鉴赏时,不能只停留在已获得的初感间艺术初感,阅读时第一印象,最初感受,这种直觉有时能帮助理解作品)上,还须多次咀嚼,细细品味,南宋哲学家陆九渊《读书诗机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咏功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正是强调涵咏玩味的。实际上古人多强调这一点,朱熹说,读书譬如饭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味也。金代元好问也说:咀嚼有余味,百过良未足。优秀的作品都是蕴含深刻的,一次漫游不可尽窥其堂奥,只有沉下心来,反复体味涵咏,方可得其精髓,方可有所创造。《老子》一书,只有五千言,但古今学者阐释老子的著作,何止车载?这是涵咏玩味所致。而且,同一作品,心境不同时,读的感受也不同;年龄不同时,理解也不同。因此,我们就更要故书不厌百回读了。

 

 

 

 

 

 

 

 

 

 

 

 

 

 

研究性教学模式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教师:佟成良宋黎明

    研究性教学模式,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使学生在学科学习中(或结合其他学科)选择并确定学习的内容,并自己动手收集、分析、判断大量的信息材料,进行积极的探索、发现和体验的一种教学模式。它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觉提高学习动机,在探索求知的学习过程中,将外在知识转化为内在经验,从而增进学生的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语文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也就是以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为模式载体,以学生独立研究、合作研究为实施方式,通过问题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动手,在查找、搜集、整理、研究的过程中获得并体验自己所需的信息材料,学会拓展自己的精神视野,加深自己的人文修养,充分激发想象力、创造力和思辩力,造就自己的语文思维。

    一、问题的提出

    1.课程改革、新大纲及新教材“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我国正在酝酿的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无论从新课程计划,还是新教学大纲、新教材,都集中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基本思想。课程改革要求改变当前接受学习的局面,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探究发现等多种学习活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新的课程结构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设置了“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它要求学习者从生活世界中自主选择主题并对主题进行主动探究。新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也增加了“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要求,提出了课题学习、专题研究等研究性学习方式,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增强主动学习意识,提高学习水平境界,增强发展性学力。这些都促使语文教育者要从“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出发,重新审视、定位我们的语文教学,摒弃传统的“接受学习、机械记忆、被动模仿”的境地,循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创立“促成学生发展”的新教学模式,促成学生能力思维发展和人格个性发展。因此,创设和运用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已成为当前教革的一项重大课题。

    2.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把教学活动的重点聚焦到学生的“学”上。传统的语文教学偏重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注重的是教师的“教”。对于学生的“学”,往往强调的是“主体性地位”这一理念性原则。对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和培养,更多的是强调教师的教法,忽视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其语文能力形成过程中的关键作用。这种理念的错位,导致当前语文教学中出现了“高分低能”、“有知识无文化”的弊端。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人们已意识到,只有充分“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强化学生的学习参与意识,把教学过程聚焦到学生的“学”上,才能彻底改变传统语文教学“重复低效”、“形质异化”的被动局面。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它的终极目标在于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学会关心”、“学会生存”,不断提高能力和精神境界,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具有较强竞争力、应变力的人才。庞学光在《论教育之超越》中曾说:“人之所以最高,就在于人是以主体性的方式存在的。”只有当我们承认这个主体性的存在,正视这个主体性的存在,才能谈得上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自主性、创造性。于是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就应运而生。

    3.当前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碰即退”的弊端。语文课堂经过几十年来的“否定——肯定”的质变过程,已出现了语文教师时刻注意学生的主体性这一可喜变化。这是当前课堂教学最大的收获之一。但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更多的是注重形式,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遇到实质性问题,往往是“一碰即退”。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许多教师采取的是“课堂讨论法”,认为有此就可以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但这种讨论法依然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问题的提出者、引导者,由谁发言,如何发言都由教师确立。有些老师虽设计了一些较开放的讨论题,但往往是在学生兴致正浓时突然刹车。有些老师精心设计了每一个问题,循循善诱,步步启发,左右开导,将学生“请”入早已设好的圈套之中。这种讨论往往教师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和记忆来进行的,其实质就是教师一再补充说明,一再纠正学生的理解思维。最后,整个课堂变成“学生的嘴说老师的话”,还是一个被动接受学习的教学模式。

    4.语文学科性质呼唤人文素质的培养。新编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及其配套教材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注重了文学的教育。大纲在“教学目的”部分,很明确地强调了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力”,把语文定位为“培养高尚的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培养学生陶冶情操、感悟人生、升华精神境界。换言之,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这一特点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质不再是教师“教语文基础知识,训练语文技能,强化解题方法”,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人类历史文化中汲取丰厚的精神养料,以健康的心理和积极的取向去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在交际中学习、捕捉、筛选、加工和再生信息,以此来强化语文知识的学习、理解和运用,逐渐掌握学习和生活的基础工具,提高自身的文化品位和生命质量。因此,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的出现就不足为怪了。

    另外,当前学生能力的培养囿于课本,课本成为课堂教学双边活动的唯一媒介,成为学生技能培养的唯一途径;传统的教学形式——班级教学的封闭性,注定课堂上只能采取老师讲、学生被动地坐在台下接受知识。因此,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对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的原则

 1.发现性学习与创造性学习相结合的原则

    研究性学习是要求学生以积极、自觉的思维去面对自己尚未理解的问题,在质疑、查找、解疑的过程中进行学习、收获。研究是指学习过程。在研究过程中学生往往会用发散思维进行创造性学习,在获取、筛选、加工信息的基础上再生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创造”出来的东西也可能是人类已发现、已定论的东西,相对社会来讲并没有独创性,但这是学生不满足现状、不依赖老师,面对自己陌生的领域独自提出多种答案或解决方法,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语文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引导学生领会知识内容,提出疑问和怀疑,发现作品的精华,从而提出见解,在学习和实践中逐步形成良好的表达能力。

    2.教师指导学习和学生研究学习相结合的原则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能动参与意识,但并不排除学习指导,相反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学习指导要求。叶圣陶认为,语文教学的具体目标在于使学生“自能阅读,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又认为,教学“无非是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这个过程,实质就是学生逐步摆脱老师的过程。研究性学习离不开老师的精心指导,尤其是开始实施模式时,老师更要提供一些精心设计的问题让学生去研究,“扶”着学生走一程,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研究学习方法。这就要求老师的指导要“少而精”、“指导要得法”。

    3.独立研究和合作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自选主题,自我解决,这完全尊重了学生的能动自主意识,积极培养学生的个性。因此,个人独立研究是开展这一教学模式的最基本形式。但由于当前学校图书的藏量、学生个人文化的积累程度等因素的制约,学生个人的力量往往难以解决复杂的问题。因此,学生之间必须充分交流、切磋,将自己的信息资源共享,最大程度地占有资料,相互启发,相互争论,从而取得“突破性”的成果——探索出未知的知识。

    4.学科学习与跨学科学习相结合的原则

    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力图弥补原有教材的不足,改革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创造课堂教学独特的意趣。但在研究性学习中,由于每一个问题的研究和解决都会涉及到很多的知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很自然地在各学科之间架起桥梁,运用各学科的知识来探寻未知的知识,使自己原有的知识沿着深、广两个方面拓展。语文研究性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资源从语文学科拓展到数、理、化、天文、地理等,从课堂、书本延伸到了自然、历史、社会,真正注重了学生知识视野的开拓,语文文学的实际应用的培养和人文素养的提高。

    5.广泛阅读与课文研讨相结合的原则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对研究的定义是:“研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游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


首页 上一页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