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课题申报: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研究与实践——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育部颁布的《指南》中已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总目标作了明确规定,简括: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具体目标为:

    ⑴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⑵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⑶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⑷学会合作与分享。

    ⑸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⑹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上述六个具体目标鲜明地体现了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新要求。

    2、分层目标。

    根据辽宁省教材编写委员会编著的《研究性学习教学指导纲要》,并结合我校实际,制定学校三年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目标:高一强调“初步”即“起始”和“基础”,以“起始”目标为主;高二强调“形成”即“基础”与“提高”,以“基础”为主;高三强调“提升”即“提高”与“超越”。在此基础上,强调每个班级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实施中加大“因材施‘学’”的力度。

(三)“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内容和方式

    根据教育部、辽宁省教育厅的规定和国内外研究性学习的先进经验,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我们把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内容和形式概括为:

    1、以问题(专题、课题)为中心。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内容主要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与研究问题(专题或课题)。专题或课题主要来源于学生的学习活动和社会生活,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关注的某一社会问题、自然问题或科学问题、人文问题甚至于人的发展等问题。这些问题应与学生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有密切的联系,是学生现有知识能力的拓宽、深化、更新与升华。这些问题可以是某学科的,也可以是多学科交叉综合的;也可以是学术问题;可以是不同问题,也可以是同一问题的不同角度;可以是能作出结论的问题,也可以是暂时不能作出结论的问题,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学生所学习研究的问题(专题、课题)可以是指导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个案例或介绍某些背景材料或创设一种情境而引出的,也可以是学生从自然的、社会的和自身的现实生活中所发现选取的既感兴趣又值得研究的问题。但是,不管通过什么方法,都应由学生自主确定,教师不可越俎代庖。

2、以开放为形式。

    “开放”不仅体现在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标和内容上,同样体现在教学的过程和方式方法上。

在学习过程中,课程活动的时空是开放的。研究性学习有时在教室进行,有时可在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等处进行,有时还要到校外的有关单位、企业、街道、景观等处进行;可以是集中指导,也可以是群体交流;可以是分组活动,也可以是个体行为。时间上既有集中又有分散,而且进度也比较灵活,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在学习方式上,在确立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的同时,教师(指导者)的角色也呈现开放式,可以是专职教师,也可以是其他教师,还可以是校外的家长、亲友、专业人士等。

    在学习方法上,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独立地学习钻研。学生可以有多种学习手段(读书、上网、社会调查、实地考察、讨论辩论等),可以有广泛的交流对象和信息来源渠道。

    3、以探索为过程。

    研究性学习从研究视角的确定、研究目标的定位、研究过程的设计、研究方法的运用到研究成果的表达,都由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探究”完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志向等进行研究性学习,完成反映自身学习能力和特长的研究性学习过程。

    4、以实践为依托。

    研究性学习课程目前划归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说明实践性是该课程的本质特征之一。从学习内容上看,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人类生存、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访问咨询、实地考察、案例分析、查阅文献资料、科学实验等,提高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同时获得亲身探索研究的体验,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严谨求实、团结进取、关注现实、责任感强的人生态度和创新精神。

    5、以学生为主角。

    学习方式,一般可分为接受式、体验式和研究式三种。传统的学科教学基本上是接受式,教师唱主角,以灌输为主,学生当听众,被动地接受。故而,学生在学习中缺少主动性和积极性,更谈不上创造性。研究性学习却与之相反,从课题确定到进行研究到结题展示到成果评价,基本上都是学生唱主角,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地真实地得到了发挥,他们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地真实地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我校一学期来的实践充分说明了这一点。高一年级几乎所有学生在他们的《研究周记》中对研究性学习这一方式赞不绝口,感到了强烈的吸引和成功的喜悦。

    总之,研究性学习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传授知识的方法和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对实施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具有突破性意义。

(四)研究的类型

    1、问题(课题、专题)研究类。

    以认识和解决某一问题为主要目的,形式包括社会调查、案例分析、科学实验、文献研究等。

    2、项目(活动)设计类。

    以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操作性问题为主要目的,形式含社会性活动设计和科技类项目设计两种。

(五)课程实施的一般程序

    1、进入问题情境阶段。

⑴师生共同学习教育部《实施纲要》,省编《研究性学习教学指导纲要》、《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方法指导》和学校的《实施方案》等,并向广大家长宣传此门课的意义和要求。

⑵学习主要研究方法,如搜集信息的观察法、实验法、文献法、调查法、咨询法和处理信息的定性定量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因果分析法、综合法等。

⑶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和观察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开设讲座,组织参观访问,或学生自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诱发学生讨论,提出问题。

⑷学生分组、分工,选出组长,确立研究的问题(专题、课题),制定研究计划和进度表,确定指导教师。

⑸举行开题报告会。

    2、实施和体验阶段。

⑴搜集、分析、整理、提取各种信息资料。形式有访谈、上网、查阅书刊杂志、问卷调查、科研实验等。

⑵调查研究,实地考察,做好记录。

⑶不确定交流可在小组以内、小组之间、班级之间、师生之间等范围进行。

⑷教师跟踪指导,随时掌握各小组或个人的研究进程,并给予帮助,做好记录。

3、表达交流阶段。

⑴期中初步交流,各班或全年级举行交流会,由各小组汇报活动进展情况。

⑵期末各小组或个人上交研究论文、实验报告、调查报告、活动方案、科技作品、音像资料、软盘等成果材料,每人上交一份学习总结。分别举行班级和年级交流报告会,年级编辑优秀成果集。

⑶师生共同评价各小组或个人的研究成果,指导教师对研究成果写出500字以上的评语。

(六)教师的指导作用

研究性学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也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的主要任务是:

1、组织者。

专职教师的组织者身份贯串活动贯穿活动全过程,包括组织学习、分组、立题、开题,联络各组或个人的指导教师,联系场地、设施及外出活动,检查落实各组或个人的出勤情况和研究进程,掌握学生研究的各种信息,组织期中、期末及不确定的交流、展示、总结、评价等。

2、指导者。

专职教师可兼任部分小组或个人的指导教师。指导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学习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帮助。要指导学生写好研究周记,及时记载研究情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等。不要将学生的研究引向固有的结论,而应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这就要求指导者加强自身思想、业务素质的修养,以具备较强的指导能力。

二、            实践总结

(一)简况

在省、市、县教育局领导部门和省、市、县教研室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我辽中一高中作为省农村高中该项新课程的实验示范基地,先行一步,落实到位,并不断开拓创新,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

    2001年秋季开学后,我校按上级要求,全面落实我们制订的《实施方案》,扎扎实实,逐步推进,并不断总结,不断创新,不断提升。至今,一个学期的学习已经基本完成,高一年级10个班138个研究小组的结题和期末评价工作已经完成。学生研究成果质量优秀,丰富精彩,令人叹止,收获巨大,社会反响强烈。全年级138个课题,其中科技类47项,占总数34.1%;人文类42项,占30.4%;社会(经济)类30项,占22%;国际类14项,占10.1%;体育类5项,占0.4%。大部分制成课件。学生查阅各种书刊资料近千种,积累资料约近1千万字,进行社会调查约200次,写成研究报告140余篇。学校举行全年级辅导讲座4次,全年级举行学生研究成果交流展示会共5次,班级举行的有24次。教师也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总结,目前教师已完成“研究性学习”文章近20余篇。最近,我们对本学期的工作做了认真的总结,归纳起来,就是做到了三个“到位”(即认识到位,组织到位,教学到位)和三个“创新”(管理创新,方法创新,成果创新)。分述如下:

(二)三个“到位”(认识、组织、教学)

    1、认识到位

    “研究性学习”是一门崭新的课程,具有与其它学科截然不同的特点,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精力。在当前高中学习仍然比较紧张和学校工作千头万绪的情况下,能否全力去开好这门课程,首先要从认识上解决问题。

    我校三位校领导首先统一了认识。郑延全校长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多次在校行政会和教工大会上强调和安排此项工作。他去年赴上海参加教育部组织的重点中学校长培训班,仍不断打电话来询问情况并予以大力支持分管此项工作的韦公儒副校长。张力副校长也大力协助此项工作。在校长们的示范作用下,各部门干部都高度重视并积极投入此项工作。学校还通过各种会议,如教工大会、学科组长会、班主任会、家长会、学生大会等宣讲设置此门课程的重要意义。本学期十余次教工大会,几乎每次都要谈到此项工作。

通过学习宣讲,大家确立了新的认识,这在本文前部分已谈到,不再赘述。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由于认识到位,我们在此项工作中得到了广大教师、高一学生家长们的认同、参与与支持。

    2、组织到位

    思想是先导,组织作保证。为了保证这门课课程的顺利实施,学校建立了新的强有力的组织系统。按实施方案,学校成立了以郑延全校长为首的课程领导小组,包括分管此工作的副校长、教务处主任和教科处主任,高一年级长和专职教师,基主要功能是决策与支持。

    课程领导小组下设“研究性学习”学科组,其功能是直接指挥第一线教学,由分管副校长任组长,校教科处主任和专职教师及指导教师组成。学科组每周开会一次,雷打不动。这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在新课程实施中将会出现许多新问题,迫切需要及时地研讨并作出对策,否则就会影响整个教学的进行。

学科组由专职教师和指导教师两部分组成。专职教师共8人,26个班每班1人,主要负责该班的学习组织工作,特别是每周五下午的课程。指导教师共有69人,其中44人为校内各科教师,25人为学生家长及社会人士。各年级共有学生研究小组138个,每个小组均有数名指导教师。也有些指导教师由专职教师兼任。学校专门召开全体指导教师大会一次,全面布置工作,也邀请了校外的指导教师参加。

    由于组织到位,层层落实,上下左右 各方面联动协作,还有各年级组、班主任们的密切配合,使得课程的进展比较顺利。

    3、教学到位

    教学工作严格按实施方案中的有关规定进行,只是时间安排上根据实际情况有所变更。

    课程时间安排为每周五下午三节,由专职教师到班组织。

    课程内容及安排如下:

    按每周3节,每学期18周次计,共约54节。

    1—6节:校长动员报告,学习教育部颁布的课程纲要,学习省编教材《方法指导》,指导教师辅导讲座等。

    9—15节:学习立项知识,分小组确定研究对象,写出开题报告、各班举行开题报告展示会等。

16—30节:各组独立研究,教师跟踪组织指导。

31—36节:班级、年级中期汇报、交流、展示初步成果,并进行评价班级、小组和个人总结。

37—44节:继续分组独立研究,教师跟踪组织指导。

    45—54节:期末班级、年级交流,展示,评价,举行全年级期末成果展示会,班级、小组和个人总结。学校作工作总结。专职教师每人写论文一篇。

    为了保证教学到位,我们还及时地有针对性地有创造性地推出了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和措施,如学生制作课件有困难,我们就安排信息技术课专门讲制作技术,并把3位电脑教师分到各组,每人负责一个年部的课件制作等,这点在下面还要谈到。

(三)三个“创新”(管理、方法、成果)

    1、管理创新

    “研究性学习”是一门崭新的课程,它具有综合性、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等新特点。因此,在推进中,必须勇于探索,善于总结,不断创新,结合它的诸多特点,我们开始摸索出一套新的管理方法,具体做法如下: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