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课题申报: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研究与实践——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研究报告演讲的简明扼要。

农村中学研究性课题必须用以上几个原则来作为评价尺度,想一想你是否做到了这些,如果还没有做到,可以想法补救。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都要始终牢记这些原则,这样才能正确审定一下课题研究已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平。

10.科学性原则

这里指的科学性可包含:

(1)研究题目的界定;

(2)研究方案的设计;

(3)研究报告的逻辑结构等

另外:课程学习组织原则

(一)学习选材原则

针对农村高中学生的特点制定以下几个原则:

趣味性原则。

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学生探究愿望。启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

参与性原则。

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团队精神。

新颖性原则。

通过主题式活动,培养学生发散性与收敛性思维的能力。

开放性原则。

通过电子查阅、图书馆查询、社会调查等手段,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具备初步收集、分析、综合信息的能力。

探究性原则。

选择或编制的课题具有明显的探究性。通过一定的分析、思辨、实验、查询等研究性活动获得课题目标的实现。

全程性原则。

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编组完成,形成完整的课题研究过程。不注重结论的价值如何,结论也可以是新的问题的生长点。

(二)学生组织原则

1.小组化原则;

2.自主化原则;

3.民主化原则;

4.指导性原则。

我校研究性课题具体实施的原则和方法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必须“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教育部在2000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增加了包括研究性学习在内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于2001411日颁布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简称《指南》)。辽宁省教育厅决定从2001年秋季起,在全省全日制普通高中高一年级开始设置“研究性学习”必修课,每周三节。在三年内高中各年级开齐“研究性学习”课程。根据文件精神,我校决定从2001年秋季正式开设“研究性学习”必修课。为了规范我校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结合我校的近几年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本方案。

一、“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性质和设置目的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是高中学生的必修课。

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由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要求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也必须发生转变。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已不再是知识传授的权威,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在参与指导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地吸纳新知识,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并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二、“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标

教育部颁布的《指南》中提出了“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1、总目标是:

研究性学习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应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

2、具体目标是:

1)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4)学会分享与合作;

5)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6)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从我校农村中学的实际和学生身心发展以及知识水平出发,我校三年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目标为:

高一年级为起始和基础阶段。

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愿意参与研究性学习,并产生一定的兴趣;自主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并能初步解决问题;了解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多种有效手段和途径,掌握利用多种有效手段和通过多种途径收集信息,并学会整理与归纳信息,学会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掌握与人交流、分享的技巧;乐于认真踏实地探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尊重他人的见解和研究成果;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类的意义与价值,关注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关注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高二年级为提高阶段

在这一阶段要求学生达到如下目标。要求学生能积极参与研究性学习,并形成浓厚兴趣;形成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较好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收集、分析、整理信息的能力,并能恰当地利用信息;形成一定的合作能力,乐于与人分享;养成严谨、求实、不断进取的科学态度;养成关心国家和社会进步的习惯,自觉维护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高三年级为巩固发展阶段

在这一阶段使学生能主动参与研究性学习;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形成收集、分析、整理信息的独特方法,并能创造地利用各种信息;善于与人合作,形成良好的团队精神;形成科学的价值观,懂得按客观规律办事,不断追求真理;形成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内容确定

按照教育部的要求,结合我校近几年来在推行素质教育过程中开发活动课的经验和实际情况确定以课题研究为重点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内容确定的原则

一是自主性原则。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进取和爱好自主选择研究课题和项目,老师要鼓励和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学习生活和所熟悉的社会生活中去选择课题和项目。在学生自主选择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前提下,教师可以采取提供课题指南等形式,供学生自主选择。

二是开放性原则。

学生学习的时空是开放的。在空间上,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在教室,也可以在我校图书馆、实验室,还可以到校外;在时间上,既可以是在我校规定的集中时间内,也可以是在其它时间进行。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开放的,既可以是小组,也可以是个体的。指导教师是开放的,既可以是校内教师,也可以是校外的家长、或专业人士等。信息来源渠道是开放的。

三是差异性原则。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既要尊重学生因兴趣爱好、知识能力等形成的个性差异,同时也要注意不同年级、不同研究阶段的要求上有层次上的差异。在研究的过程中,即使在同一主题下,由于个人兴趣、经验和研究活动的需要不同,研究视角的确定、研究目标的定位、切入口的选择、研究方法、手段的运用以及结果的表达等都可以各不相同。从而为学习者,同时也是为指导者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广阔的空间。

四实践性原则。

研究性学习活动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研究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科学精神、态度、行为和习惯。促使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的转变。因此,研究性学习特别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我校要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和情感体验。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选择和确定的总体方向:内容选择最基本的依据是学生的生活。一是以“人与自然”为线索的内容。它主要以沈阳以及辽中地区与人生存发展有关的自然环境为研究对象,如气候、水资源、植被状况、能源等。二是以“人与社会”为线索的内容。它可以是沈阳的历史变迁、社会文化(如文化传统、风土人情等),也可以是社会经济问题、社会政治问题。三是以“人与自我”为主要研究对象。它主要涉及学生对自我的认识问题。如青春期生理与心理、人格的塑造、道德的养成、人生的目的和意义等所引起的学生的自我反思与探究。

 

辽中一高中教师:杨丽   王保辉

 2003521

 

 

 

 

 

 

 

 

 

 

 

 

 

 

 

 

 

 

 

 

 

 

 

 

 

农村高中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再认识

 

辽中第一高级中学  刘凯 唐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必须“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为贯彻这一指示,教育部在2000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增设了包括研究性学习在内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在2001411日颁布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辽宁省教育厅决定从2001年秋季起,在全省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高一年级开始设置“研究性学习”必修课程,每周三节。三年内,在高中各年级开齐“研究性学习”课程。我校认真学习研究了这一系列文件。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实施方案,从2001年秋季正式实施至今。

下面即向大家汇报我们的基本认识与实践总结。

 

一、                基本认识

(一)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的

要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在于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法。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的正在于此。研究性学习是全体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与社会实践、社区活动、劳动技术教育共同构成“综合实践活动”。这样,就改变了以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书本知识传授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了开放性的学习环境,提供了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的实践机会,促使他们形成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研究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由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也必须相应转变。教师已不再是知识传授的权威,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从而真正确立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学观,使陈旧的教学理念和方法逐步得到摒弃。

因此,将研究性学习纳入必修课,是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重大突破。受传统学科教学惯性的限制,目前普遍实施研究性学习尚有一定的困难,现以一项特别设立的教学活动作为必修课纳入课程计划,以便逐步推进,并从制度上保障这一教学活动的深化与发展。

(二)“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标

    1、总目标。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