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课题申报: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研究与实践——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喜悦,形成积极的创新意识,还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权威,不墨守成规的创新人格和善于钻研、勇于实践,善于探求、勇于发现,能够克服困难、顽强探究、不达目的不罢休,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

    作为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创新”要求要切合学生的实际。学生的一个新设想,观察问题的一个新角度,解决问题的一个新方法,理解问题的一个新层次,都应视为学生创新素质的展现,应及时给予支持和鼓励。

以上三个层次的目标中,使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基础目标,培养学生“研究”的能力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核心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终极目标。学校在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首先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研究,学习新的知识,了解新的事物,掌握新的技能;其次,要帮助学生体会研究的过程,掌握研究的方法,提高研究的能力;最后,在大量研究基础上,形成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

 

三、“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途径

    在“研究性学习”的实验研究中,提出了许多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和手段,归纳起来,实施“研究性学习”主要有三方面途径。

    1.开设“研究型课程”

    开设“研究型课程”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主要途径。“所谓‘研究型课程’,指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课程,这种课程的突出特征是坚持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

   开设“研究型课程”,一定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加强教师指导的力度,适当降低课题研究的难度,有针对性地实施“研究型课程”。

    2.开展“研究性活动”

   “研究性活动”是“研究性学习”是学校比较容易开展和开展得比较普遍的一种形式。学校开展的科技活动,小发明、小创造、小论文、小实验,社会调查等活动都属于这个范围。

  研究性活动一般在课下或课外,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选择一定的课题或专题,以课外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通过研究性活动,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了解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意识、态度、思想和习惯,进一步形成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在学科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

    在教育中,课堂教学、学科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和方式。如何在课堂教学、学科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如何把“研究性学习”和广大学生常用的学习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开展“研究性学习”实验研究中必须认真解决的问题。但因为在长期的课堂教学、学科教学中,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成型的、大家都已经习惯了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方法,对新的“研究性学习”的教育理念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大家只好在不影响主要学科课程的前提下,开设研究型课程或开展研究性活动。这在进行“研究性学习”实验的开始阶段,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策略。但随着“研究性学习”实验研究的深入和广大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研究性学习”进入学习活动的主要渠道——学科教学和课堂教学。

在学科教学和课堂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学科教学、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和目前我国中小学课程、教材的基本要求,有针对性地落实“研究性学习”的教育理念。既要贯彻“研究性学习”的通过研究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基本要求,又要运用学科教学和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并且将两者有机地整合起来,形成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

  以上三种途径和方式,有其各自不同的特点,所需的条件也不同。开设“研究型课程”需要安排一定的课时和有一定研究能力的教师,对师资水平要求较高,课时比较紧张的年级安排难度较大;“研究性活动”需要安排教师课外参与指导和管理,不但要求较高的师资水平,还要求增加师资的数量;学科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冲击最大,它虽不需要增加学时和教师,但要求学科教师掌握新的教学模式并和现有的课程教材有机地结合,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学方法,对教师的要求也较高。

    学校根据本校的师资、生源、设备等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途径或方式。如可同时采取三种方式,并将三种途径和方式有机地结合。利用学科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应用于“研究性活动”和“研究型课程”;“研究性课程”和课下的“研究性活动”,又可对学科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提供支持,形成学科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研究性活动”、“研究性课程”的整合,实现学科之间、课内课外、学校和社会信息的交互和开发,创设一种新型的、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适合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

 

 

 

 

 

 

 

 

 

 

 

 

 

 

 

 

 

 

 

 

 

 

农村高中

§研究性学习实施的原则和方法

 

辽中一高中 杨丽  王保辉

 

研究性学习在我国是一门过渡状态的课程,之所以单独开这样一门课程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大家都看到了的,我们的学生因为并没得到从小的训练,大部分不能一下将研究的思维方式用到学习中,所以需要这样一门课程来逐渐训练。另一个原因是,为了防止流于形式,用课程的方式保证实施。这表明了我国对基础教育改革的力度和态度,我想,现在不是讨论该不该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时候了,而是怎么样转变观念深入理解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将研究性学习搞好搞出成效的问题。

农村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的原则

目前研究型课程的开发已取得了不少成果,我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提出了许多课题,内容非常广泛,丰富多彩。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课程内容比较杂乱,没有中心,也不成体系,随意性较大;各个阶段的要求不明确,忽高忽低,没有标准,有一定的盲目性。要健康、科学、规范地开发研究型课程就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按照一定的原则要求并采用正确的方法来选择与组织研究型课程的内容。下面结合我校农村中学研究性课题实施的实际情况来简要谈一谈研究性学习实施的总体原则和方法。

1.自主性原则

研究型课程开发的自主性主要指尊重学生对研究课题或项目的自由选择,鼓励和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学习生活和所熟悉的社会生活中去选择课题或项目的内容并做出最后的决定。只有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的内容,才能使学生倾注全部热情、认真地进行学习,研究型课程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当然,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并非不要教师的指导,如果在尊重自主性的名义下,忽略教师的指导,学生的内容选择往往陷入经验主义的误区而缺乏规范和提升。在学生自主选择课题的前提下,教师可以采取提供课题指南的形式,供学生自主选择。

2.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指研究型课程打破在学科知识的序列中寻找课程学习内容的藩篱,可以从现实生活中的一切事件、现象和情境中寻找具有探索性和操作性的问题作为探究的内容。学生在选取课题或项目时不设限制条件和具体指向。从来源说,学生可以到社会上做调查,可以外出到大学。科研机构等单位访问请教,也可以在我校中查阅资料、上网、观看各种音像资料、和同学老师讨论问题等。从性质上看,可以是综合性课题,也可以是单科性的课题;从形式上看,可以是实践性课题,也可以是思辨性课题;从指向上看,可以是社会现实性课题,也可以是前瞻性课题;从研究意义上看,可以是目前有结论的课题,也可以是目前暂时还没有结论的课题;此外还可以选择上述各种角度的交叉与综合的课题。

3.可研究性原则

内容的可研究性恐怕是研究型课程“名副其实”的前提。课程开发的“可研究性”原则包含下列几种含义:首先课题与项目本身要具有可供研究的价值,也就是课题的确立到解决之间存在着可供研究的空间。第二,课题或项目运会学生已有知识、能力、技能等方面的基础;也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即具有学生参与研究的可行性和实效性。其三,课题或项目的研究过程有利于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积极体验。其四,课题或项目具有一定的实际价值。

4.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即在学习间接经验的同时,提供学习直接经验并在探究实践中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的途径与机会。研究型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研究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科学精神、态度、行为和习惯。要达到这些目标,靠教师传授间接经验是不可能的,必须通过直接经验获得。直接经验是个人亲自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所获得的知识,直接经验主要通过实践才能习得。学生必须参与实践,在获得某种体验的基础上,内化成个人的心理特质。因此研究型课程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课题研究的实践来达到这些目标。

5.层次差异性原则

层次差异性原则一方面指研究型课程的内容开发在不同学习阶段要各有侧重,使之不断提高,不断深化,螺旋上升,形成研究型课程的内容体系。层次的差异性可以在不同学习阶段通过对研究的知识、方法、过程和实践等要素的不同强调来实现。另一方面,层次差异性原则更应体现在同一学习阶段(甚至是同一年级的不同学期)研究型课程的内容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的构建上。现以我校研究型课程的实践为例来加以说明。

我校研究型课程的实践分为三部分,在高一全学年、高二上学期分三个学期以三门课程的形式实施。这三门课程是“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走向生活”专题调查研究课程、“追寻创造发明的踪迹”体验性活动课程和“小课题研究”课程。其中“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走向生活”专题调查研究课程的设置本着“自然、社会、生活是知识、创造的源泉,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了解社会、了解生活、了解自然”这一信念,主要是使学生通过对自然、社会、生活进行的调查,掌握发现问题的方法,初步形成怀疑和探究性思维的品质,培养探究的兴趣和能力;“追寻创造发明的踪迹”体验性活动课程主要是树立学生周围的一个典型人物(事件)来作为一个范例,使学生觉得学有榜样,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初步掌握创造发明的基本技能,获得创造发明的真实体验,从而增强学生创新的兴趣和信心;“小课题研究”课程则是通过对科学。技术、社会某方面问题的简单研究,实现知识的综合运用,训练学生解决综合性问题的创造能力,最终使学生达到“咱我实现”的境界。综上所述,从发现问题的方法到创造发明的技能再到解决问题的创造能力,我校所开发的研究型课程的主题逐层递进,较好地体现了课程开发的层次差异性原则。

6.可行性原则。

要保证研究型课程能够顺利、正常地开展,必须考虑课程内容有较多的可操作性。如资源的可利用性:一是物质资源,如我校的设施设备、经费支撑、时间保障等条件是否具备;二是人力资源,特别是对教师的新要求,是否具有组织和指导研究型课程的能力,尤其是知识结构上能否形成跨学科知识的网络,社会指导力量是否具备;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也是一个要考虑的因素,现有的学生水平能否通过努力使课程有效地实施;此外,研究型课程的开设是否影响其他课程的整体实施。这些都是研究型课程在开发时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忽视研究型课程内容开发的可行性即预示着研究型课程的失败,课程开设的意义亦随之丧失。

7.新颖性原则

新颖性可包括:

(1)方法上的改进;

(2)手段上的改进;

(3)观念上的新意;

(4)设计出的产品的新意等。

这里指的新颖性在某些方面与科研人员的创新性是不同的。它主要是针对你们现有的水平而言的。你们在现有的知识和技能水准上有所突破就是具有新颖性。当然,如果能做到有所突破,即取得前人所没有的新进展,那么你的研究课题就是相当优秀的了。

8.应用性原则

在做课题时,还要考虑你的研究是否具有应用性价值。这儿要强调的所谓"应用性",并不一定是指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一个好的读书报告也可能是具有应用性价值的研究,它的应用性就体现在你为科学知识或其他各类知识的传播所做的贡献之中。

9.清晰性原则

这里指的清晰性可包括:

(1)研究题目陈述的一目了然;

(2)研究报告书面表述的清晰;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