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题报告:《高中英语听说读写形成性评价建模》课题实验过程探讨
6.2 各小组第二阶段的评价设计(2008年6月-2009年1月)
经过一个月的课例展示和量表修改,我们从6月开始进入第二阶段的试行阶段,试行的内容包括第四、五、六3个模块。经过修改后,所有量表都是从个人评价、组
内评价、组间互评和教师评价几方面进行设计的,并侧重于非教师评价,最后计算出
4.
平均分值。为了更准确地评估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我们要求学生在填写量表之前先如实填写一些关于其课堂表现的信息,例如:所在小组的排名和得分(课堂活动基本都以小组活动为主),个人在小组内的发言次数、回答问题次数和回答正确次数等。
根据修改后的课堂和评价设计,我们要求参加实验的
评价中五个方面的总分为100分,每一项20分,以整分计算,其中20-16分为优秀,15-11分为良好,10-6分为合格,5-0分为不合格。经过个人评价、组内评价、组间互评和教师评价后,取其平均分,最后得出平均分的总和。由于教师评价只占所有评价总和的25%,因此这种课堂活动的形成性评价改变了以往以教师评价为主的评价方式。
6.3 实验过程中课堂气氛、学生学习态度与效果的变化
在实验的推动下,学生在参与课堂活动时的积极性明显有所提高。以高一(10)班一堂实验示范课为例,该课以《外研社》Module 3 The Violence of Nature为教学内容,课型为阅读课,课堂活动以小组活动为主,分为六大任务:看图认识自然灾害(任务前)、阅读中的词义揣测、判断对错、回答问题、设计问题(任务中)、写作(任务后)。教师在课前把评价表格发到学生手中,向他们解释如何操作并要求在课后把表格上交作为他们本堂课学习情况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然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抢答的方式参与这些活动。经过观察,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非常高,在回答问题的环节中,因为要求学生把答案写在纸上然
经过大半个学年对3个试行模块的实验,我们发现教师和学生出现了三大变化,第一,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得到了提高。以明确评价项目为前提、学生自评与互评为主导的评价模式,有效地引导了学生有意识地提高自身听、说、读、写等方面的不同技能,同时发展了其综合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第二,老师对新课标的内涵有了新的了解,提高了全面贯彻新课标的积极性,第三,老师的教学论文更加精彩了,
5.
以前不少老师的论文多是没内容的论文,经过他们自己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他们有了足够的素才,文章的水平有了质的飞跃,2008-2009年下学期本科组的论文有一篇获省一等奖,两篇获市一等奖和多篇获二等奖和学校一等奖。
最后,我们把所有
6.4教师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经过分析和总结,我们发现在实施形成性评价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若干问题:
一、由于形成性评价是一项针对性较高的评价方式,在操作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对每一评价单元的评价量表进行修改,而课后还需要对表格的结果进行整理、总结和存档,因此教师的工作量明显增多;
二、课堂教学是一个双向的活动模式,其目的是多维而非单一的,听、说、读、写四个主要技能下面都包含着各自的附属技能,实际操作的可能性和局限性决定了评价量表的项目内容并不能把所有的附属技能都纳入考虑之中,因此教师必须有所取舍;
三、在评价设计中,由于小组协作的教学模式是评价的前提,因此对教学模式的灵活性产生了一定的限制,特别是写作课型,因此它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四.不同的老师的操作或不同的班级可能出现不同的效果,要针对风格不同的教师和不同特点的学生而对评价方式进行调整。
6.5学生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学生作为参与课堂活动和评价的主体,对评价的效果起着决定作用。由于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在评价结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比例,因此是否能确保其如实填写对评价的真实性是一大挑战。另外,虽然这种评价对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的作用非常明显,但是由于以考试测验和高考等终结性评价在现行教育评价手段中仍然占有主导的地位,形成性评价并没有得到广泛的推行或起实际的影响作用,这种作用的持续效果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及设想
本课题经过了近一学年的不断修改、实施、观察和研究,最后在2009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高中英语阅读课课堂导入,提高英语教学…
- 下一篇:《英语学习策略培训》课题研究方案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