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自主探究—高中物理开展课题研究的实践与探索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评、互评(或小组评),然后教师结合学生的自评、互评,给学生作一个等级评定和一个描述性的评价。为此,设计表格如下:
物理研究性课程学生评价量表
课题 研究阶段
姓名 日期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上
内容 | 评分权值及标准 (满分:20分) | 自
评 | 互
评 | 教 师 评 | 综 合 评 | |
课前 准备 | 3分(知识、工具、材料等完备,3分;缺一,2 分;缺二,1 分;无准备,0分) |
|
|
|
| |
参与 程度 | 3分(积极参与任主角, 3 分; 积极参与任助手,2分;有参与1分,不参与,评0分) |
|
|
|
| |
实践 能力 | 3分(动手能力强, 3 分; 动手能力有提高, 2 分; 动手能力一般、无提高,1 分) |
|
|
|
| |
协作性 | 3分(协作好,3 分;有协作,2 分;协作性较差,1 分) |
|
|
|
| |
创新 精神 | 3分(创新意识强, 3 分; 有提出改进建议, 2 分; 创新意识较差,1 分) |
|
|
|
| |
方法 掌握 | 2分(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掌握的好,2分;方法一般,1分) |
|
|
|
| |
完成 程度 | 3分(能按要求完成, 3分; 经过努力虽然未能按要求完成,但有进步, 2 分; 经过努力未能按要求完成,1 分;未经过努力,或态度不认真,0分) |
|
|
|
| |
总评 等级 | 合计总分18 分以上为A , 14~17 为B ,10~13 为C ,9 以下为D | 总分: | ||||
等级: | ||||||
学生 自评 | 总结进步: |
| ||||
课后 反思: |
| |||||
教师 评语 | 鼓励: |
| ||||
建议: |
|
这种评价方式的优点在于:①、在课题研究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在每一个阶段中(如开题、中期、结题等阶段)都进行自评和小组评。这样就能够发挥学生在课题研究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同时也使学生在自我评价中学会尊重和欣赏他人的劳动,学会主动承担责任,并在自我反思中看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②、等级制是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结合的一种措施,学生长期受百分制的评分方法影响,潜意识上总会追求分数、名次。故采取用等级制能满足学生在这方面的要求,也使学生获得了一个了解自己在课题研究活动中的成绩的参照物,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活动的活动。③、评语制是用简明的描述性的语言记述评定结果。那些难以从分数上,等级上反映出来的问题,可以在评语中反映出来。如学生的个性特点,优缺点等。
初步实践表明,学生对这种“等级+评语”的评价方式是欢迎的,在对参加课题研究活动的学生的调查中,只有极少数的学生对这种评价方式表示无所谓,绝大多数的学生赞成这种新的评价方式,认为这种评价方式对他们具有引导性的作用,使他们知道自己的能力程度,了解自己在课题研究活动中的具体收获与不足,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为此,我们认为这种评价方式,即等级加激励性评语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教师的评价是学生感受成长的喜悦、烦恼或挫折的主要参照物。中学生由于知识和能力水平所限,在他们进行的研究性学习当中能够取得一个好的“结果”固然可喜,若没能取得,教师也必须要充分肯定他们从中表现出来的良好科学探索精神和科学合作态度,因为这种精神和态度有益于学生的终身学习。所以课题组建议:
①.评价主体要多元化
如有的成果参加评奖或在报刊上公开发表,则意味着专家和媒体也扮演了评价的角色。
②.评价内容要丰富性和灵活性
一是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态度。二是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三是习
和研究的方法、技能掌握情况。四是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
③.评价手段、方法要多样性
可以采用档案评价、操作评价、答辩会评价等方式。
(二)实践成果(“实践成果”详见后面“附件1~附件8”)
1.教师发展
(1)传统的教育观念得到改变
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应该根据不同的活动不断转换自己的角色;物理教学不再只是物理知识的传授,而是根据教学内容,进行不断地挖掘和创新,求新求变;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学生,学会欣赏学生,为学生提供自由思想的空间。
(2)教科研能力得到提升
三明一中是一所有着浓厚的教研氛围的教科研强校,《普通中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对策研究》是我校承担的一项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承担了其中的两项子课题的研究,经过课题组老师的共同努力,该两项课题被全国中学教育科研联合体和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评为二等奖。从2004年8月开始承担市级重点课题《促进自主探究-高中物理开展课题研究的实践与探索研究》,该课题现已步入结题阶段,在刘若嘉校长、严业安主任、林素玉组长、聂国先主任四位课题顾问的指导下,罗翀老师会同课题组的吴金泉、姜明姬、徐长兴、孔祥平等8位老师老师一道努力探索的高中新课程教学,积极开展教育创新实践,逐步摸索出一套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近年来,在学校领导和课题专家的指导下,我们课题组有《"螺旋型"教学结构在A层次物理概念教学中的使用实验报告》等10篇课题成果论文在《物理教学探讨》、《福建教学研究》等CN刊物上发表,有《关于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的思考》等13篇次论文荣获全国、省、市教育论文一、二等奖,其中论文《物理探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与探讨》还荣获第十一届全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论文一等奖,并受到省科协的邀请参加在辽宁省沈阳市举办的中国科协学术年会。
(3)教学能力得到提高
课题的实施使许多年轻的物理教师积极地投入到课题研究活动中来,参加各级各类的公开课评比活动,实践教学改革。罗翀老师2004年9月的探究性教学课《超重和失重》荣获第六届全国中学物理青年教师教学大赛福建赛区高中组二等奖;2004年12月在三明市2004年高考理综会上开设市级观摩课《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被市教研室评定为优良;2004年12月还应邀请在市高考理综会上交流《高三物理学科交流体会》经验总结;2006年10月在三明市高中物理新课程研讨会开设市级观摩课《形变与弹力》;2006年12月还应三明市教研室邀请代表三明市在福建省普通高中物理新课程课堂教学研讨会暨课题研究培训会作了《对高一物理新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专题发言,受到与会领导和老师的好评。2005年12月21日在永安市十二中举行的三明市高中物理片段教学比赛中,课题组孔祥平老师荣获二等奖。
(4)科技创新意识得到培养
课题组指导学生参加《生活中的电磁辐射》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本课题荣获三明一中研究性学习成果二等奖,并有苏翰华等五位同学撰写了《环境保护之电磁辐射》等五篇优秀小论文在校刊《文笔新泉》上刊登;2005年5月,积极配合校科协开展“三明一中2005年科技活动周”系列活动,制定三明一中“2005国际物理年”活动方案,配合政教处郑宜武老师组织我校高一年段学生参与的“光束传递”活动以及2005国际物理年背景知识和爱因斯坦专题材料展、“物理照耀世界”科普挂图巡展,三明电视台和三明日报社对我校开展的国际物理年科技活动周系列活动作了及时报道;2006年11月,协助学校开展“三明一中第14届科技文化艺术节”,认真制定“寻找伽利略”活动方案,结合学生正在进行的物理课题研究,积极指导学生开展制作小制作、撰写小论文等系列活动。通过这些综合实践活动,从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对提高我校学生科学文化素养做出了积极努力。
(5)教师间的合作与交流得到促进
课题研究活动的开展使我们物理组的凝聚力大增,老师们工作上合作愉快,生活上关心体贴。在市教科所廖柳清老师和我校林素玉组长的带领下,通过组织各种教研活动,充分发挥三明一中作为三明市物理学科基地校的作用,团结和引领全市各个高中学校的物理教师,加强对高中物理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的研究,合作交流,积极探索,为我市的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考物理成绩的提高尽到了一些绵薄之力。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高中物理新课程方案实施研究》
- 下一篇: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质量的因素…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