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自主探究—高中物理开展课题研究的实践与探索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下面以我校2004届高一(1)班为例,介绍用“二、三、三”教学模式来指导我校2004届高一物理课题研究的教学实践过程。
①.制定课题研究实施计划
制定课题研究实施计划,规定课题研究活动时间、活动内容及最终成果形式,有利于课题研究顺利实施。按照高中物理新大纲教材要求,我们采用课内课外结合的形式进行(课外约10周、课内8课时)。课题研究实施计划如下:
1)活动时间:10月10日——12月12日。
2)活动内容:探索性物理实验、科技制作、新科技问题的学习报告、社会调查、扩展性学习等。
3)最终成果形式:科技小论文、科学报告、小制作、课件、图片等。
②.按3个步骤实施课题研究
1)选题——拟定、申报课题(2课时)
新大纲给出了17个课题研究示例,我们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又给出部分参
考课题,主要分实验、调查、制作三部分。并用1课时时间简要讲解各个课题的研究要点。学生每2—5人一组,组成课题小组,然后参照参考课题,结合老师的讲解,并依据自己的兴趣和优势,拟定出适合自己的最佳课题(不受参考课题限制)。
各课题小组选定课题后,每组推选一名课题负责人,并利用1课时时间填写课题申报表,即开题报告,进行课题申报。对申报的课题,课题评审组、指导教师与小组成员一起对课题的可行性进行论证。
高一(1)班学生人数:58人。参加人数:50人。根据学生课题申报情况,全部学生分为22个课题小组,其中:探索性物理实验17组、新科技问题的学习报告4组、扩展性学习2组、科技小制作1组。如下:
测定自行车加速度:5组;有趣的碰撞:3组;测量动物的反应时间:5组;研究弹簧振子的周期和小球质量的关系:4组;从电冰箱到臭氧层:2组;刹车防抱死系统ABS:2组;胡克定律的应用推广:1组;
经典力学与相对论:1组;改进黑板擦:1组。
2)做题——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制作或撰写报告、论文(2课时)
学生课题研究小组成立后,小组成员先进行任务分工,然后开始分头查阅资料,准备材料,动手写作或制作。要求在规定时间内(约40天)完成。在此过程中,学生写作或制作遇到问题,可与指导教师及小组成员一起分析,提出方案,解决问题。如:测定自行车加速度时自行车运动时间如何准确测量、刹车防抱死系统ABS的理论知识、如何只开一个小针孔将生鸡蛋掏空等。
在各课题小组研究过程中,指导教师要经常检查各小组研究的进展情况,看是否按计划进行,做到心中有数。课题研究进行5周后,举行一次阶段成果发布会,各课题小组就本组课题的进展状况进行汇报和交流(2课时),让大家来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指导教师对个别进展缓慢的小组要特别关注,要经常鼓励,并协助他们解决研究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3)结题——成果汇报与交流(4课时)
各课题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研究任务后,再集中4课时时间举行最终成果发布会暨结题答辩会,要求各课题小组在汇报和交流时,尽可能以课件形式展示。成果发布会由学生主持,各课题组成员和指导教师全部参加。有九个课题小组的代表上台进行了汇报,参加汇报的课题有:《研究弹簧振子的周期和小球质量的关系》、《刹车防抱死系统ABS》、《有趣的碰撞》、《从电冰箱到臭氧层》、《经典力学与相对论》、《改进黑板擦》等。同学们精彩的展示受到了与会者的一致好评。
③.结论
高一(1)班实践表明,高中物理课题研究的“二、三、三”教学模式,对高中物理课题研究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我们相信,随着本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二、三、三”教学模式还会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开展高中物理课题研究,既提高了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也拉近了物理学与实际问题的距离;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3)课题研究的教学实践
①.合理假设猜想,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课题探究
【案例4】:高中物理“探究弹力与形变之间的关系”探究课题
罗翀老师"教学设计"如下: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点评 | ||||||||||||||||||||||||||
课题:探究弹力与形变之间的关系 (一)、弹簧弹力与那些因素有关? (二)、学生提出猜测:弹簧产生的弹力与其伸长量有关,可能还与弹簧的长度、粗细、材料等因素也有关。
①、参考器材: 粗细不同的弹簧(2根)、50g的钩码若干、铁架台、刻度尺 ②、提出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弹力大小如何测量?弹簧的长度怎么测量? 弹簧的形变量如何测量?要探究弹力与形变之间的关系,故要多次改变形变量,如何不断增大弹簧的伸长量?如何设计一个表格? ③、课件展示实验设计方案,边展示边讲解“操作与提示”: 1)把弹簧的一端固定在铁架台上,先不要挂钩码,使弹簧自然下垂,用刻度尺测量弹簧原长L。 2)在弹簧挂钩上挂50g的钩码,测量并在表中记下弹簧总长L,并计算出弹簧的伸长量x=L-L0伸长 2 3)不断增加钩码(保证在弹簧的弹性限度内),记下每增加1个砝码对应的弹簧伸长量 (四)、学生动手实验,采集实验数据。教师巡视,并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①、测量数据: 弹簧原长L0=_________cm:
②、结论:弹簧的弹力等于钩码所受的重力,弹簧弹力的大小与弹簧的伸长量成正比。 思考:弹簧被压缩时,弹簧弹力与弹簧的缩短量有什么关系呢? 板书: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性体弹力的大小和弹性体伸长(或缩短)的长度成正比,即 F=kx 其中k是劲度系数,单位N/m L/cm 课件展示胡克、我国东汉科学家郑玄。 例1:课堂巩固训练: 弹簧长度L和弹力F关系,由图线确定: ①弹簧的原长; ②弹簧的劲度系数; ③弹簧伸长了15cm时,弹力的大小。(设在弹性限度内) |
学生提出猜测
学生探究与弹力相关的因素
学生说出所需器材和实验方案和步骤
学生动手实验,通过实验数据及现象探究弹力与形变之间的关系归纳出胡克定律。
一位学生黑板板演并讲解,其他学生在提纲上巩固训练。 |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产生探究弹力和形变关系的愿望。
迁移与提高
实验设计有一定难度,教师给予适当提示,并强调注意实验安全。学生实验目的性不强,帮助设计表格, 引导归纳,最终得出胡克定律。
爱国主义等情感教育主义形变的物体要恢复原状,对和它接触的物体有力的作用,就被弹起。
迁移与提高
|
本节课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结构合理,教学设计较充分地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教学过程注重启发式和探究式教学方式的运用,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满了生命活力,三维目标较有效达成。
成功之处:
1)“探究弹力与形变之间的关系”时设置5个问题给学生探究做铺垫,效果较好,故对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结构程序要认真设计。
2)努力挖掘教学资源:让学生上讲台从形变的角度讲解绳子拉力,学生表现出乎意料,让人惊喜,故教学中要多创设机会使学生自主学习。另外本节课有注意到物理方法论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有机渗透。
3)课件制作精美,特别是“弹力F与形变量x的实验数据处理”的程序教学效果甚佳。
不足之处:
1)学生对“弹力与形变之间关系”的探究还不够深入、充分,老师讲解偏多,故老师要相信学生的潜能,要大胆放手,不要怕学生犯错误,有很多知识是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自己领悟获取的。
2)对学生探究实验的数据采集只有两组,若能多展示几组学生的数据处理情况则更具有代表性。
3)本节课堂容量偏大,让学生思考的时间很有限,若把弹力的概念、产生条件及弹力的方向放到本节内容的第一课时学习则会更合理。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高中物理新课程方案实施研究》
- 下一篇: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质量的因素…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