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基于问题学习的教学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预设与生成
基于问题学习教学的展开是预设与生成的矛盾统一体。如果说高质量的预设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前提,那么动态生成则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学生的差异性和教学的开放性使基于问题学习的教学过程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着就要求教师课前精心接读教材、潜心走进学生、合理开发资源,多维度做好预设,生成新的、富有灵性的实施方案,为学生基于问题学习、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保驾护航”。使教学充满人性的光辉,使课堂承载生命的精彩,成为师生生命共同成长的乐园。
控制与开放
在基于问题学习教学中,由于绝大多数问题来自于学生的发现与思考,所以,问题具有随机性和开放性。因此教师的组织要力争做到:尽职而不越位,放开而不放任。一方面,学生的自主学习不应受教师的教学计划所控制——因为过多的控制只能压抑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因此,当学生带着问题自主探讨时,教师应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发现,之中学生个体的体验和感受。另一方面,自主学习不等于自己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若离开了教师的指导,势必一盘散沙。在基于问题学习教学中,学生的嘘唏活动不应是表面的、外在的,而应当是深层次的、内在的。因此,当学生的讨论、争辩游离于主题之外时,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及时走出“误区”,调整“航向”,参与到对主题的学习研究上来。同时,教师还要组织学生之间的交流,诱发学生之间更深入的思辩,以使学生探索的知识更加准确、国家完善。只有这样,才能收放适度,动而不乱,帮助学生构建新的更高的学习平台。
调整与重组
在基于问题学习教学中,由于教学理念的更新和组织形式的改变,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这就必然导致教学计划的调整和教学内容的重组。教学中,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对部分教材进行了重新组合。如在教学“圆柱、圆锥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时,我们分析了以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决定将“圆柱的认识”和“圆锥的认识”两部分内容进行组合,目的是将圆柱与圆锥置于同一认知背景中,拓展学生的探索空间,让学生用对比法从运动状态(滚动方式)到静止状态(底面、侧面、高、截面)多角度充分认识圆柱与圆锥的特征,准确把握它们的“共性”与“个性”,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以一个研究者的形象出现,既学得主动、扎实,又学得有趣、生动。
3、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影响着基于问题学习教学内容的动态生成,因而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课程资源成为基于问题学习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自己进行教学资源的筛选、编辑和开发,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各种信息渠道(如上网搜索、图书阅览、调查采访等)查找相关文字资料、图片资料、音象资料,从而优化教学资源。如在教学“比例尺”时,让学生课前寻找常州地图并读懂常州地图——常州人最起码的素质,而教师利用网络收集比例尺各异的地图,为学习比例尺的意义、比例尺的应用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当然,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则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材料,使其成为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在《角的认识》教学中,教师安排了一个“做数学”的活动,让学生选取身边的材料创造直角。考虑到学生创造直角的方法是多样的:画、折、围、剪、拼、找……样样都可能出现。如果学生仅用身边的学习工具开展活动,无疑限制了学生的想象,于是, 高佳 老师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游戏棒、水彩笔、细绳、直尺、长方形纸、剪刀、三角板等显性材料,还为学生提供了钉子板、圆片、长放体、不规则的纸等隐性材料。课堂实践证明,丰富的实践活动材料为基于问题学习教学提供了极大的空间,交流中,个性化的直角精彩纷呈,令老师耳目一新。
(二) 促进了师生成长,实现了教学双赢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