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基于问题学习的教学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基于问题学习教学的实施不仅给课堂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生,也有效地促进了师生的共同成长,实现了教学双赢。  

从学生角度看,基于问题学习教学强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促进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强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意识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思维,只有当个体活动感到自己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的时候。思维才算真正启动。在基于问题学习教学中,学生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主体,因而学生的问题意识明显增强。当学生在做数学过程中发现正比例图象是一条向上的直线时,立即有人提出“反比例图象是一条向下的直线“的猜想;当学生发现教师提供的分数乘法图例都是同分母分数相乘后,有人怀疑这样的验证法则”也许不适用异分母分数相乘”……这些看似错误却又能揭示问题本质的问题给数学知识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它促使学生投入到更为有意义的探索活动,成为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内部动力。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基于问题学习是一种为目标定向、一思维为内涵的探索活动。学生基于问题学习、解决问题不是先前习得规则的简单应用,而是一种独特的组合和创造性应用,在此过程中,将不断产生新的、独特的、更高级的规则。面对同样的数学问题,每个学生都会根据自己的经验、用自己习惯的思维方式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为学生创新性学习提供了最为广阔的时空。在“一个数除一分数”的问题解决过程中,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有人将分数化成小数来件决问题:18÷2/5=18÷0.4=45,18÷2/5=18×5/2=45,结果相等,猜想成立;也有人这样想:分数除以整数等于分数乘以整数的倒数,而整数可以写成分母是1的假分数,所以一个数除以分数也应该乘以这个分数的倒数;还有人这样推理:一个数除以分数比较难,不妨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如计算45÷1/3,就是45里面有几个1/3.因为1里面有31/3,45里就有45×31/3,所以45÷1/3=45×3/1,由此推得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乘以这个分数的倒数;学生的创造力表现的淋漓尽致,远远超出了教师的预料。在基于问题学习的课堂上,教师经常被学生的创新精神所感动,被学生的创造力所征服。  

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基于问题学习教学的展开不仅停留在课堂上,还从课前延伸到课外。学生为了解决问题,常常需要外出调查、收集信息、整理数据等,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热情,还要有社会交往能力,更要有团队合作精神。如在教学“纳税”一课时,我以“纳税知多少”为主题,课前让学生一小组为单位学习有关纳税的知识,了解礼嘉镇常发大酒店每年的纳税情况。为此,学生需要查阅有关税收的书籍,收集有关纳税的数据,甚至要到税务局、银行去调查税收的一些法律法规,尝试计算企业的营业税、爸妈的个人所得税、利息税等,为课堂交流作好充分的准备。其间,个小组要根据组员的特长分工合作,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个小组成员的智力优势,才能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在这里每个同学都是学习的主人,个体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同学们为自己能为小组争光而感到自信和骄傲,团队的合作精神得到张扬。  

从教师角度看,基于问题学习教学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锤炼了教师的教学技艺、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首页 上一页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