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基于问题学习的教学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教学中利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抓住学生对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认识和理解的差异,挑起“矛盾”,引发争论,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索动机。例如,陆敏义老师在教学“三角形按角分类”时,教师课前制作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纸片各一张,先任取其中一张,出示这张三角形纸片的锐角部分,其余部分用别的东西遮住,然后问学生这张三角形纸片是什么三角形?如果出示含有钝角的那一部分,还能判断吗?出示含有直角的那一部分呢?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后,教师接着问:“为什么同样是一个角,有的能判断,而有的就不能判断?”这一疑问使学生遇到了“认知冲突”,立即产生解疑除障的强烈要求,这时学生的精力和情感也达到了最佳状态。  

4)创设递进式的问题情境  

     在教学中,对于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内容,学生往往一时难以理解、领悟,在教学中我们采取化整为零、化难为易的办法,把一些较大或较难的问题设计成一组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以降低问题的难度。例如,王丽萍老师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采用了问题递进的方式推动学习进程,先后出示了以下一组问题:a、出示一个用铁丝弯成的圆,问:谁来指出这个圆的周长?b、谁有办法来测量这个圆的周长?(学生想到用“切断拉直”和滚动的办法测量)c、如果要测量一个圆形花坛的周长,怎么办?(学生想到用绳子绕花坛一周后再测量出绳子的长度)d、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圆和出示一个用软布做成的圆,问:“谁能测量出这两个圆的周长?”(学生感到用刚才几种方法测量都有困难)教师小结:实践证明用“切断拉直”、“滚动”、“绳测”的方法都有局限性。圆的周长跟直径有关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圆周长的计算公式。整个过程使学生沿着教师设计好的台阶拾级而上,顺利实现了“底起点,高落点”的良好教学愿望。  

5


首页 上一页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