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基于问题学习的教学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悬念是一种心理机制,它是由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疑惑不解而又想解决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对大脑皮层有强烈而持续的刺激作用,使你一时猜不透、想不通、又丢不下。例如, 俞晓丽 老师在上“年、月、日”一课时,上课一开始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小明的爷爷今年229日过第28个生日,请你们猜一猜,小明的爷爷今年多少岁?”问题一提出,学生哈哈大笑。就在学生充满新奇、疑惑时,教师抓住这有利时机:“说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学习了年、月、日这一知识后就明白了!”通过一步一步制造悬念,一环扣一环的心理刺激,使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心理状态,意识到知识的产生上自然而然的,而问题的解决又是必须的。  

2)创设质疑式的问题情境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有了疑问,学生就不再依赖思维定势的束缚,力求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发现新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例如,在学习“圆柱的认识”时,学生已经感知“圆柱上下两个圆面一样大”。教师不满足于这种现状,引导学生对圆柱的认识进行质疑:“上下两个圆面一样大的就是圆柱体吗?”学生结合实际例子,提出“腰鼓上下两个圆面一样大,但它不是圆柱体”,并说明了理由,从而更加深了对圆柱体特征的认识。通过从平常处生疑,向细微处问难,引起学生惊讶,激起思维的浪花。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让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有可以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精神,掌握质疑问难的方法,提高质疑释疑的能力。  

3)创设矛盾式的问题情境


首页 上一页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