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培养研究课题申报

教学反思三:

 我为大家介绍一种以实验问题解决为主线的铁及其化合物的教学思路。当学生进入实验室会遇到这样的真实实验问题,盛放氯化亚铁溶液的试剂瓶中为什么有黑色的固体,它是什么?有的老师将这样的素材,开发设计成铁及其化合物的教学。核心的问题与教学思路是这样的:

①加入了铁钉的FeCl2 溶液与未加铁钉的FeCl2 溶液有什么不同?

②为什么在 FeCl2溶液中加入铁钉就没有Fe3+

③除了O2,你认为还有哪些物质可以将 Fe2+氧化为Fe3+?除了Fe,你认为还有哪些物质可以将Fe3+还原为 Fe2+

④说一说:你对实验室保存FeCl2溶液有什么建议?

  教师的角色也应改变,即教师应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1)教师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合作者、与学生共同探究的对话者。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是合作、共建,是以教促学、互教互学。教师不仅传授知识,更是与学生一起分享对课程的理解。  改变师生关系,通过交往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教师应放下尊严的架子,应从讲台上走下来,应与学生成为朋友,要使学生在与教师的沟通与合作中学习,要使学生在学生与学生间的研讨中学习,使他们真正感到学习过程是一种愉悦的感受过程,这种变化的实现其实是很难的。

2)教师是学生课堂学习和发展的激励者。要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帮助学生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3)教师是化学课堂育人资源、学习资源的开发者。教师要善于发现、抓住、挖掘课堂中的教育资源,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化学实践能力的培养。

只有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这些转换,课堂才会真正成为师生共有的课堂、学生自主学习的主阵地,学生才会真正成为化学课堂的主人。

教学反思四:

  以探究、实践为核心组织教学。脱离探究、实践的化学教学不能适应将来新课标的要求,只有经过认真探究、亲身实践,学生的化学能力才能得以切实提高。以探究、实践为核心组织教学的基本策略是:(1)从一个实例(或现象)入手,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分组进行探究。(2)每组学生认真分析实验现象,对所提出的问题作出假设,然后提出可行性的设计方案。(3)方案的实施。各小组对设计方案进行分析或实验,然后小组得出结论。(4)师生共同对各小组结论进行分析,最后探究出结果。在整个探究过程中,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但对于整个探究过程选题要量力而行,做到小而实,一定是先发散,后集中。以生活中的问题为主线更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老师抓住了贫血、补血的教学素材,以此为主教学思路,设计了核心驱动问题

①补铁剂中的铁元素是+2价还是+3价?

②补铁剂中为什么加入维生素C

③补铁剂如何保存?

④在补铁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方案→实施方案→得出结论→交流结果。这样以探究、实践为核心,完全摈弃了老师的讲解与分析,将学生推到了课堂主人的地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总之,多样性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高效完成化学学科的学习任务,达成课堂课程目标。活动方式如探究活动、创新活动、实践活动等。

6、生物课堂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初探

在生物教学现状和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如何体现基于学生学的教学转变,提出自主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和创设情境、自学内容、研究讨论、应用反馈四个基本操作步骤,以及实践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在生物课堂上我们常常见到这样典型的一幕:教师讲得头头是道,教师将自己的知识在课堂上再现给学生,而学生就像是在看戏,被动的听和记。如果老师学识渊博比较幽默,学生还听的津津有味,如果老师平铺直叙味同嚼蜡,学生则昏昏欲睡。课后进行大量的重复的练习对知识进行巩固。最后对学习效果进行检测却往往是差强人意。这种教学症结何在?笔者认为其根本的原因在于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忽视了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忽视了教师的教应当围绕学生的学的教学原则,没有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新课程标准要求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为突破来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培养具有终生学习能力的学习者,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提出自主教学模式正是为了解决这个实际迫切的问题。

1模式的理论基础

1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而且包括在具体情境中形成的大量的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中借助他人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来获取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程序和方法,优化完善认知结构,获得自身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作为学习所必需的四大要素。强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而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来源,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支持者、引路人、评价者。学生应该认识到自己拥有解决问题的自主权,通过独立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努力使自己成为知识的积极建构者,逐步提高自控能力,学会自主学习,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1.2从学习动力系统来看,“自主学习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这一转,创设主动参与教学情境转出了学生无可推诿的主体责任心,也转出了先前可能处于压抑或非觉醒状态的那种自觉、自断的智慧。”(黄克剑语)。只有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知道为什么要学习这些知识,这些知识有什么实际意义,对今后的学习或工作有什么影响,才会得到学生的认同,才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学习中产生持久力。

1.3从学习情绪学来看,自主探究学生处于一种高效学习状态。学生的学习过程如果处在一种情绪高涨的状态中,对习得的内容能够高效的吸收并且在大脑中的记忆状态处于优势兴奋地位。自主学习中是老师设置一种学习的外界诱因,去强烈地作用于学生,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学生迫切地想解决自己理解中的不平衡点。当问题通过自己自主解决,个人所获得不仅是知识上达成,更重要的是获得一种成就感,产生情绪上的兴奋和喜悦,习得的知识也将染上这种让人感到愉快的信号存储在头脑中。知识在大脑中的状态就是出于优势兴奋地位,在以后应用中会很快正确的提取,表现为学生学的好,记得牢。

2模式的操作步骤

2.1创设情境。即创设一个生动活泼的、形式多样的探究客观奥秘的教学情意场。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主体意识得以体现,创新意识得以唤醒,情感意志、科学态度等品德要素得以陶冶,实践能力得以锻造。包括各种问题情境、实验情境、直观情境、自然情境和社会情境等教师。要研究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找到新旧知识的最佳结合点,确定学生的“最佳发展高度”,设置问题情境,可促进新知识迅速同化于原有知识结构中。例如,如果从离体心脏的上腔静脉灌水,用绳扎住下腔静脉,水从哪个血管流出?从肺静脉灌水,水从哪个血管流出?从主动脉和肺动脉灌水,结果怎样?上述设问为血液循环途径的达标奠定了认知前提。除设置同化情境外,还可创设“矛盾”“不协调”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巨大的内驱力,促进探索、思考等活动,促进认知结构的修正与完善。例如,学生往往把单子叶植物须根中的小侧根俗称毛毛根,误认为是根毛,可就此设置情境,让学生从小麦须根系中试找根毛,结果98%的学生找错了!学生异常谅讶,这时教师拿出根毛分布状态良好的小麦幼根,让学生观察,在矛盾的心态中,学生的探索活动异常认真。又如创设实验情境。在理科教学中,教师要设法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创造性的设置丰富多彩的种种实验。设计生动有趣的的演示实验,努力把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索性实验,土法上马,改进课本实验,设计简易实验,鼓励学生设计科学小实验。通过学生亲自观察、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求新知的精神。只有在这种情境中,学生才有可能最大限度的迸射出思维的火花、灵感的火花,展开想象的翅膀,在科学的殿堂上翱翔,多种能力得以充分的发展。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