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培养研究课题申报
培养中学生创新能力,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创新思维形成过程中非智力因素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心理学研究揭示了这样的一个事实,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要和培养与创新思维有关的非智力因素结合起来,这里的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求知欲、独立性、灵活性、坚韧性、强烈的动机、热情、自信心。吃苦耐劳等等。创新是每个人都有的内在潜能,要有效地开发出这些潜能,需要个体有从事创新活动的驱动力,个体的兴趣和动机是从事创新活动的内驱力,非智力因素减弱以至降到很低水平,是创新思维不活跃的关键因素。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因素,就要激发强化他们的非智力因素。要做好这项工作,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育信心,要让他们相信自己有创新能力,有能力受到他人的尊重,有能力独立地解决各种问题。其次,要尊重学生的想像力,鼓励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永远保持其具有好奇、质疑、探索的自觉意识。最后,要形成一种商讨气氛,允许不同意见存在,这应成为每个集体成员的共识。
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除了创新思维,还要有实现创新设想的能力。这些能力既包括思维能力,也包括实践动手能力。 21 世纪是一个极具挑战性和竞争性的世纪,发展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其创新潜能,是中学生教育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没有中学创新教育的成功,就没有中华民族强大的创新能力。
2、、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前进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关键”。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使学生在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发展其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在基础教育,各种领域的任何一种创新都是和基础教育分不开的。学科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应把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核心。下面主要阐述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所应重点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在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和认知的手段。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应能帮助学生在自学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怎样对付大量的信息,他更多的是一个向导和顾问,而不是机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在创新教育体系中,师生关系将进一步朝着“教学相长”的方向转化和深化。
二、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实施创新教育,教师首先必须优化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制定既要考虑到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发展的具体能力以及思想品德教育等因素,更应该考虑到学生所要发展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想象和创新个性。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渐进培养,主要经过如下阶段: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欲→实施创新行为→形成创新能力→塑造创新个性。
(一)改造备课,渗透创新思想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在分析教材、学生状况的基础上,有意识地渗透创新教育的思想;要制定适用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多层次教学目标;要在挖掘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切入点;要善于引导和迁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使其发展成为对科学真理的追求与探索。
(二)改革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为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教师应采取以归纳式为主、演绎式为辅的教学方式。其次,教师要注意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师生交往的心理状态达到最佳水平,以保证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敏捷,使各种智力和非智力的创新因子都处于最佳活动状态。另外,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学生与自己争论,要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的意识。
(三)注重实践活动,加强实验教学,形成创造技能
实践活动是创造的源泉,缺乏实践的学习活动将会使学生的创造性枯竭。因此教师应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多组织科技小发明、小制作、艺术摄影、美术绘画等各项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意会”。使学生不仅学会动脑,同时学会动手,培养创造技能。
物理实验教学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实验不仅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也是为学生创设创新氛围,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提高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在物理实验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实验的具体做法,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还要引导学生学会研究物理问题的实验方法,为培养他们的物理创新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营造民主氛围,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
班集体作为创新能力的社会环境影响个体的创新能力。要在班内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教学环境。物理教师可利用灵活的形式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活动,如展示学生的各种创新成果(科技小发明、小论文等),举办物理知识竞赛,实验创新能手的评比等,并办好科技板报、手抄报,使班内形成以创新为核心的班级舆论。要经常与学生交流,并组织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创新体会,鼓励学生之间的适度竞争、相互合作与交流、相互了解和相互宽容,使全体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每个学生的创新能力相互激励,同步增强。
(五)重视人格因素,培养创造个性
创新人格主要表现为:良好的思维品质;独立的个性特征;优良的意志品质;强烈的求知欲;不竭的进取精神。创新个性具有相当的完整性和持久性,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将产生积极的和决定性的影响。教师应注重以下人格品质的培养。
1.自信与乐观 2.独立与合作 3.忍耐与有恒 4.好奇与兴趣
5.想像与幽默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创新教学的构成要素是研究性、主体性、发现性、归纳性等,这就要求在实施教学方法创新的同时,用"创造性的教"为学生"创造性的学"创造环境和条件。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周围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具有典型的创新教育功能。通常有:查阅资料、实验操作、走访专家、社会调查、问题讨论、现场观察等。
结合中学物理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接触到大量的实际问题,学生在自主活动中,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几乎所有的课题研究,首要的一步是收集信息资料。有的从图书馆获取资料,有的从网上获取信息,有的采访专家,有的编写问卷调查表,有的通过实验获取数据。第二步是处理信息资料。或作出统计,或制成图表。第三步就是加工信息资料。因此研究性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和加工信息资料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促进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
四、创设创新教育的大环境
创新能力的渐进培养阶段是:课堂创新教学环境的构建→学校创新教学环境的构建→开放的创新教学大环境的创设。
因此,我们还必须注意创设创新教育的大环境,使之与创新能力培养相适应。物理教学应该是一个开放的教学体系,教师要注意物理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并把它及时地反映在平时的教学之中。物理教学要从课内扩展到课外,从校内扩展到校外,要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创新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创新能力达到整体渐进提高的目的。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力,学校要采取措施构建创新教育环境。如为学生提供自主性、首创性和个性化表现的机会;合理安排课程,为学生创新才能的发挥留有余地;对学生的创新成就进行奖励等;要在校园中形成浓郁的崇尚创新、尊重创新人才的气氛等。创新能力的培养也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协调,教育者要努力创设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创新教育大环境,使学生能够处处感受到创新的气息,以创新的心态去学习和生活。
3、历史新课程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普通高中课堂教学创新策略研究报告
- 下一篇:郭成志创意法教育基本原理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