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培养研究课题申报
⑴用准确优美的动作示范,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引导学生想象。如在教学“投掷小沙包”时,用“投时身体似弯弓,沙包空中如彩虹”的形象语言描述,同时再用优美的动作示范,通过直观观察的语言启发,使学生初步感知动作表象,建立理念与实践之间的联系。由于直观感知、记忆,头脑中储存有多种多样的表象,便于展开联想的想象。
⑵利用原型启发,诱导思考,促进学生想象。原型启发是指从事物的相似和类比中看到或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人类科学技术发展历史证明:应用原型启发解决问题,是引发创造、发明的主要思维方法。比如在教学投掷小沙包出手动作的身体姿势,可比作一张拉弦待发的弓,说明满弓的道理。我们可用一根小竹片比作身体,在它的一端放一小石子,将竹片弯成“满弓”,然后放开有小石子的一端,这时小石子在竹片弹力的作用下飞了出去,而在没有弯成“满弓”的情况下,小石子根本就飞不起来。让学生从事物的相似属性中悟出动作的本质,探求动作的科学规律。深入浅出地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
⑶中低年级的小学生正处在儿童充满幻想的时期,我们要给学生充分的幻想空间,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有一句名言:“科学的每一项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胆的想象不出发点的。”我们教育也一样,如果没有丰富的幻想能力,学生就不可能实现创新有成功。
2 敢做
学生在头脑中已经形成了创新的意识、意念,那么我们就得让学生的想法得到实践,就得让敢于去完成他头脑中的创新想法。在实现创新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种种创造性表现常常与错误、缺陷、任性、争吵等联系。创造心理学认为,学生对同一问题的认识有差异,这是必然的。有差异,就有可能有争辩;有争辩,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会大大增强,个体潜能就能得到尽情发挥。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创造性一般有与个体的智力、个性以及知识有关。有个体的才有创新。因此,它要求教师必须改变教学观念,教师要学会“宽容”。俗话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教师如果一味苛求学生,那么学生将由“敢想敢说敢做”变得“你教什么我学什么,你考什么我练什么”。学生的个性将被“压榨”成共性,扼制了学生创新动力。所以,让学生敢于创新就必须“宽容”学生的一些良性错误、争吵。课堂上多给学生发问、争辩的机会,突出学生个性,唤醒学生个体创新的潜在意识;给学生发现错误、改正错误的时间、空间。古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应教给学生一些方法,让他们尝试创新探索的乐趣,体验创新给他们带来的好处。例如:有时在进行游戏时,我并没有象以前那样讲解游戏方法、规则,然后让学生进行游戏。而是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分给每个组一些器材,然后要求各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利用教师分配的器材进行游戏(游戏由各组自行设计),最后由教师进行评比,评选出组织和设计得最好的游戏进行表扬。这样学生普遍有很高的兴趣,而且能积极的开动脑筋,并且设计出不少具有儿童特点的趣味性游戏,如《切西瓜》、《开锁》、《抢救同伴》。
3 会做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里视为目标“不需要教”指的是独立学习能力。因而学生创新还不能停留在“想做”和“敢做”的阶段,我们还必须使学生的创新达到“会做”的阶段,即能达到独立创新阶段。要求学生“会做”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3. 1 提高学生创新的基本技能。
创新是一种学习过程,需要技术知识的积累。因此创新过程是一种有组织的、时间序列的、不可逆转的和路径依赖的过程。创新所需的知识是一种特有的和带有地方、学生色彩的知识,学生的技能、知识创新有其本身自然的路径。我们应首先从课堂教学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提高创新能力。如:启发式教学、发现教学、尝试教学等。其次是培养学生用多种角度看待事物,发现事物的基本属性,利用它们的属性采用不同的方法(优化组合、重新排列、迁移提高等。)进行创新,从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3.2 提供实践机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发问是学生动脑的结果,是学生求知欲、好奇心的表现,这种心理人倾向将推动学生不断带着疑问去思考、研究。因此,无论在课堂上还是日常生活教师都应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发问,鼓励学生敢于探索,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以此不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个性。教学中经常采用“问题——结论”;“问题——探索——结论”的方法,增加训练,反复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结论
总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学生的创新不管怎样描述它,不管在多大程度上把它看成是一种内在、常规的活动结果,它总是带有不确定的属性。不同的学生的创新过程是不同的、异样的、多样性的。因此,我认为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可以从“想做——敢做——会做”这一主线,按照“台阶式”一步一步进行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体育教学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要求,响应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江总书记的讲话精神。
5、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五个“重视”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主动参与学习是创新学习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能力。只有主动参与,才能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解放思想、激活思维、发挥潜能、创新学习。
一、重视建立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
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传递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融,人际交往、思想共鸣的过程,创设一种师生心理相融、民主交往良好的课堂气氛是促进学生自主创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方式。例如:教学《磁铁》时,在轻松的乐曲声中,我出示一幅美丽的百花图,一只用曲别针夹住的纸蜜蜂向学生提问:“谁能让这只蜜峰在百花丛中飞舞呢?”学生争先恐后地要求上来表演。我请了两位特别自信的学生上来,结果这两位学生在全班同学的嬉笑声中宣告失败。此时,我想:“我来试试,看行不行。”全班同学睁大了眼睛,等待着我的失败。当我把藏在手中的磁铁放在画板后轻轻移动,蜜蜂也随之飞舞,学生十分惊奇,我露出得意的样子问学生:为什么老师有这样的本领呢?学生们一下子“顿悟”:老师,因为你的手里藏着磁铁,是磁铁吸引了蜜蜂身上的铁针,老师,我还能让小鸟飞,让乌龟爬呢?……在宽松和谐、平等民主的课堂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充分发挥创造力、想象力,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二、重视指导学生学会自行探究的方法
现代教学认为,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最终获得,还要重视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更要重视学生获到知识的探究过程。当学生对某一种感兴趣的事物产生疑问时,往往急于了解其中的奥秘,这时教师采用的最便捷、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把自己了解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学生得到暂时的满足。若教师注重的是指导学生怎样去自行探索知识的方法,则不但会使学生学习的方式更灵活,还会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锻炼中培养创新精神。自行探索知识有多种具体的方式方法,可以直接按教材介绍的各种方法去探索,也可以根据客观条件加以改进,还可以直接查阅有关资料,更可使用与众不同的其他方法。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真指导他们学会做对比实验,再灵活应用这种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去自行探索知识,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可得到培养。例如我在上《热传导》一课时,学生在做检验水、空气传导热能力的实验时,给三根铁丝加热后,粘在整根铁丝下的火柴很快就掉下来,隔着水、空气受热的那两根铁丝下的火柴掉不下来,说明水空气不容易传导热。但做实验时,烧了很长时间,火柴都没有掉下来。于是,我就让学生分析其原因,经过讨论后,学生提出的原因有:“是不是铁丝太粗了传热慢?”“天太冷,铁丝散热快?”“玻璃管用得太长?”“酒精灯火焰的温度太低?”等等。我因势利导,鼓励他们根据所提出的原因,研究怎样改进实验装置。每个学生认真参与,开动脑筋,当实验终于成功时,学生们享受着一种自行探究的乐趣,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遇到问题怎样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我们在每堂课上都充分放手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验能力就会一步步发展起来。
三、重视学生的质疑问难
学生生性好强,求知欲强,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会不断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疑问,这类疑问的解决直接影响到学生对问题本质的认识和新知识结构的建立,而且有新意的质疑是学生积极探索的内部动力,是学生认知水平的体现。所以,课堂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多点思考问题的时间,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每个人对学习内容都有不同的体验和独立思考后的不同见解,“我认为”,“我可以这样”,“我还可以这样”……与他人不同的即是创新的“闪光点”。正确对待学生的“傻问题、怪想法”,要通过学生的这些“幼稚”想法看到其背后的无穷创新“潜力”。如我在教《导体和绝缘体》一课时,一个学生的发言对我启发很大,他说:“绝缘体有时也会导电。”对此,我没有采取简单的否定态度,鼓励他说自己的想法。他说木块如果湿了肯定会导电,他的解释令大家大吃一惊,他所追求的已不是一般的现象了,这种创造性思维不正是我们教育者所希望的吗?我鼓励他继续探究,把自己的想法写成小论文。后来,他写的论文《木块导电了》发表在《学习方法报》上。在自然课堂教学中,以宽容之心善待学生的不同见解,正确评价学生的创新成果,必将点燃起学生心中的创新火花。
四、重视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爱因斯坦认为想像力比知识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可以说一个人的想像力决定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因此,在自然课堂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发现和发掘学生自由想象的潜能,培养学生积极动脑,异想天开的想像力。例如学了《生物的启示》一课,要求学生仿效教材中几种发明创造的思维模式构思一件小发明。有的学生说可以根据壁虎的尾巴具有再生的功能,发明一种吃不完的面包,有的学生说可以根据变色龙的体色能随环境变化这一功能发明变色军装、变色飞机等。上《摩擦力》一课时,启发学生想象要是不存在摩擦力世界将成什么样子,学生各抒己见,答案精彩纷呈。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将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创新精神的熏陶,将会变得更聪明,更富有创造力。
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
人的能力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同样小学生的能力也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才能形成和发展。如要学生学会使用测力计,不仅要让学生动手,还要反复练习,才能掌握。没有亲自参与实践活动,仅在黑板上讲种子的发芽,在挂图上看蝌蚪变成青蛙,就如学游泳不亲自下水,是根本谈不上能力的发展的。实践活动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观察、实验、制作等动手能力,更能促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发展。因为任何实践活动都是技能和智能(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的密切结合。复杂的活动是这样,简单的活动也是这样,因此在自然课堂教学中,要热情鼓励、精心诱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实践操作过程,促使他们手、眼、脑、口多种感官并用,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建立正确清晰的表象,真正参与到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中来,更好地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察,更新教育思想,牢固树立“以学为主”的思想,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大胆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知,做学习的主人。
6、改革教法、指导学法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当前人类已进入科技高速发展的21世纪,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正不断增加,而传统的地理教学方式已影响了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进行改革。本文认为,要改革教学方法,首先教师必须重新审视教学过程,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加强教师的主导地位,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要纠正一味追求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集中思维培养,而忽视非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培养的偏面的教学观念。文章还结合国内外的教学经验,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教学改革方法。
当今,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地理教育需认真分析面临的问题,积极迎接挑战。2001年6月,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核心和重中之重,就是创新教育,也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一、实施地理创新教育的必要性
1.创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20世纪可以说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为辉煌的100年,它与以往的差别,则在于其创新成果之多,是其他任何一个世纪都无法比拟的。例如:1901年,马克尼实现了大西洋两岸的无线信号传送;1903年,莱特兄弟制造出了飞机;1907年,比克兰发明了塑料;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普通高中课堂教学创新策略研究报告
- 下一篇:郭成志创意法教育基本原理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