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基于问题学习的教学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烈的探究欲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基于问题”学习的数学策略研究,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设计问题,乃至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从小打下坚实的基础。小学数学基于问题学习是一种以问题情境为背景,重在让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提炼,经历和体验,学会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的学习方法,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抓手。  

3、对数学教学现状的反思  

   从教二十多年以来,我一直被这样一个问题困惑着:为什么原本活泼可爱、充满好奇的儿童进入学校学习一年半载之后,就很快被融入一种严肃刻板的常规之中,接受学校和教师的管制,他们开始无奈地听从教师的摆布,并按照教师神圣的指令一板一眼地模仿、练习、巩固、熟练,最终获得较高的考试分数。于是,数学学习变成了解题的过程,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教师感到数学难教,根本无法体验数学大师陈省身所说的数学好玩。其中表现比较突出的是:学生只会被动地接受知识,却很少提出问题,更谈不上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不少教师常常抱怨,越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越是没有问题。的确,小学生数学学习中问题意识的缺失已经相当严重。究其原因,小学生数学学习问题意识的缺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实际上是教育中的一个综合症,既有教学体制的问题、教材的问题,也有教师的问题,还与社会上片面地追求高分紧密相关,但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教师入手。  

   因此,面对数学课程目标与数学教学现状的落差,以及小学生自身认知心理特点,我决定在数学学科进行“小学数学基于问题学习的教学策略研究”。  

二、           课题总体设计  

(一)   理论思考  

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过程。学习者的学习是主动的,他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通过对外部信息的选择和加工主动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完成。根据建构主义理论,要有效地完成知识知识建构过程,学生必须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必须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基于次,教师不是简单的知识呈现者,他应该通过对问题的设计和情境的渲染,将数学知识镶嵌于现实的问题情境之中,使学生感到所面临的的确是他们自己感兴趣的、急需解决的问题,并主动承担起解决问题的责任,从而积极投入到解决问题的方案设计、实施、验证等探索活动中去,在发现问题、寻找策略进而解决问题的循环过程中,通过交流、质疑、解惑,不断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理解,以建构清晰、完整的认知结构,并在此过程中发展问题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这是本课题研究的落脚点。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