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重点高中学生自主能力培养的管理机制的研究”研究报告

荣誉,而这一切又将为我校争创市行为规范示范校(铜牌)、市实验示范校、市文明单位奠定基础。

五、思考

课题研究虽已告一段落,但我们的实践探索并不到此为止,我们会更认真地总结、分析课题研究中的一些得失,反思研究与实践中的一些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为进一步深入开展自主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更接近自主教育的先进思想和科学内涵作出一份应有的力量,使我们的教育改革始终与教育科学保持一致,并能更好地体现先进教育理念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1、非重点高中学生自主能力提高的艰巨性、长期性。

由于我们普通高中学生的被动性、消极性、依赖性、不稳定性较强,因此在自主能力培养过程中实现由“他助-互助-自助”的转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作为学校德育工作者应充分意识到这一点。特别应该看到学生在实现“四自”目标的过程中,“主我”和“客我”的冲突是尖锐的、复杂的,更是体现了非重点高中学生自主能力提高的艰巨性,因此课题的实验具有长期性。

2、在培养高中学生自主能力的教育管理中应强调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优化、

 

整合

从本课题的研究结果中我们不难看出,学校管理的制度化、班级管理制度化、系列活动经常化以及培养教育序列化是培养高中学生自主能力的四大抓手,各自都有一些非常成功有效的措施、方法,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我们又不能不清醒地看到,这四大抓手在学校整体管理活动中有时会出现一些不和谐,甚至会产生彼此的冲突,这绝对不是我们课题研究所想看到的。因此,如何真正做到各种教育因素的优化、整合是本课题后续研究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

3、强调德育的双主体性原则是本课题研究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

    所谓双主体性原则,就是教育者是德育活动的策划、设计、导演的主体,受教育者是德育认知、活动、体验、评价的主体。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认为,在强调学生自主发展发展的同时,并不能放弃教师教育的主体性,他们两者是不同层面上的两个主体,并不矛盾,更不能把它们对立起来。因为传统的德育教育是不承认学生具有自我教育、自我体验的主体性的,现在我们的教育改革和研究探索只是还学生自主发展的权力和时空。但这两个主体到底该如何发挥各自的作用,又如何在学校德育管理中得以落实,这又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和探究的一个课题。

4、虽然我们在实施过程中构建了自主发展教育操作规范的德育评价,制定

了评价的方式、原则,但我们发现高中德育课程(非学科类)的评价比较困难,没有一个统一的评价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我们设想今后将进行高中德育课程(非学科类)学分制管理的实践与探索,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德育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德育的实效性更上一个台阶。

六、参考文献:


首页 上一页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