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重点高中学生自主能力培养的管理机制的研究”研究报告

2)检验课题实验效果 

3)撰写课题研究终结报告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对自主能力及其培养机制的理性认识

    1、自主能力的内涵

  自主能力通常是指人支配自身达到一定目的的能力,是自主意识的现代化表现,是人的一种重要素质。它包括自主生存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自主负责能力、自主管理能力和自主追求能力等。

2、自主能力培养的机制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外因通过内因发生作用,实现由依赖到自主、由他律到自律的转化,就必须创造一个有利于转化的外部条件。如果说:一个人的成长状况如何,是遗传因素、生活环境和所受教育三种因素综合教育的结果,那么当我们假设在遗传因素上一般高中与重点高中学生无显著差异的情况下,通过优化管理,创设良好的软环境与改善教育因素将构成一般普通高中学生由依赖向自主转化的最重要的条件。针对农村一般普高学生现状施以适宜的自主教育,从观念、目标、策略和评价等方面同步改革,开展学生自主发展的管理机制的研究,取得科学的认识和系统的操作经验,提高教师自主性教育教学能力,进而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从心理学的理论角度来看,自主能力的培养是以学生作为自由发展的一个个体为前提的,也就是说,人的能动性和主动性是自主发展的心理基础。正因为人的这种先天性,本能地使我们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自主发展。而心理学的研究结果又告诉我们,人的这种先天本能是在与后天的环境作用中得到发展的,即遗传的可能性只有通过后天环境的影响才能起作用。作为本课题来说,高中学生的自主发展潜能是“教育管理机制”得以落实的心理基础,而学校有效的管理机制则是高中学生自主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就两者关系而言,“学校管理机制”是外因,而学生自主能力的发展是内因。从整个高中学生自主能力培养过程来看,往往经历“他助——互助——自助”这一变化过程,这可以说是高中生自主能力发展的一个心理机制,也是“学校管理”与“高中学生自主能力发展”两者发生联系的一个纽带和桥梁。

(二)、掌握了本校高中学生自主性发展的现状水平

在对高中学生自主能力的发展及其培养有了一个较为正确的理性思考后,我们课题组就着手对本校高中学生的自主性发展水平作一番初步的了解,但由于当时没有现成的调查工具,因此,只能采用座谈的形式来做调查,主要从学习、生活、交往以及自我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座谈。座谈的目的就是想对本校高中学生的自主性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把握,从而更有利于培养目标的制定。调查结果是不令人满意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中学生在学习方面的自主性发展水平明显滞后。

    座谈中我们发现,许多高中学生在进入高一层次学习后,都有一种不知所措的感觉,他们普遍都对高中学习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特别是对其独立的学习方法很不适应,往往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自主性,这是自主能力培养的一个重点,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