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创新教学活动探索》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数学创新教学活动探索》课题研究方案

惠农小学  寇红芳
一、问题的提出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是江泽民总书记对基础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是对教育发展的期盼。早在20世纪初,一些发达国家就开始重视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我国在2000年修订的新《大纲》中,已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列入教学总要求中。随着新课程的走进,在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奇思妙想,大胆质疑有了展示的机会。可是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的教育观念还没有完全转变,在课堂上面对学生的激越表现,或束手无策,不知如何调控;或疑虑重重——这样放手让学生去发现、归纳、总结,教学时间能保证吗?错误的猜想,会不会影响新知识的学习等等。与之相应的问题也出现了,在新的课堂教学中,要解放学生的手、口、脑,让他们大胆说、大胆想,可是他们却不知从何说起,怎样说,怎样想,要么一言不发,沉寂如死水,要么胡猜乱想,偏离主题,主要因为学生还没有具备最基本的创新学习方法,没有形成正确、有效的分析、思考的能力。在这样的教师和学生组成的课堂上,学生能力的培养、素质的发展只能束之高搁。创新教育也只能是海市蜃楼,一句空话。
   
因此,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教师首先要掌握开展创新教育的策略,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使他们掌握创新的思维方法和与人合作的技巧。
二、课题的界定
   
本课题研究限定在小学数学教学领域,适合于2—6年级的7—12岁的在校学生,其中重点放在89—1213岁的三、四、五、六年级的学生。
   
创新教育活动:一方面指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学习,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活动;另一方面指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创新活动和创新意识所体现出来的思维品质。新大纲把小学阶段的创新界定为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指一种积极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真理的心理取向,它反映的是一种意愿。数学是科学思维的工具,因此创新意识到也必然反映在创新思维方面。所谓创新思维,就是针对一个问题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或能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这种创新思维则是学生自己去经历学习的过程,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问题:正如著名的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所言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构造数学知识,就是再创造。因此,创新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创造,而是一种经历未知到已知的心理体验,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直至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以及大胆质疑,迎难而上的心理品质的组合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设计能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植创新能力的课堂氛围和教学情景,而且要使学生掌握创新学习的方法,初步具有创新的意识。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一是为教师寻求如何设计、组织创新教学的措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二是让学生会创新,即掌握创新的学习方法,并具备良好的思维品质,促使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有效发展。所以,帮助教师掌握创新教学活动的课堂教学设计是自变量。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新思维能力及思维品质发展是应变量。
三、研究假设
   
我们的设想是依据《数学课程标准》中1—3学段的目标和小学生的生理特点,先确定出各学段教师应掌握哪些引导、组织评价学生积极大胆创新的教学策略(完成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方法,教学活动组织形式等),以及相应的学生应具备学习方法和思维能力。比如,低年级教师应掌握的教学策略是如何设置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又能激起学生兴趣、好奇心的教学情景,学生应具备初步视图,动手操作,有序思维等能力,并进行归纳整理,接着设计出各年段便于操作和掌握的创新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并在此注意如何激励学生进行创新活动,最终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意识得到同步发展。
   
在帮助学生掌握创新学习策略,形成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的同时,教师要转变观念,相信学生,并要善于抓住课堂出现的每一个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契机。适时引导、点拔,为学生创造一个主动探索,大胆创新的开放式的教学氛围,更好的推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创新教学是师生协调的一种教学活动,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的引导和组织。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并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是一名创造者,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特别要注意创设能激活学生思维的问题情景,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并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面对学生提问,教师要学会倾听,随机应变。当学生思维出现偏差、困顿时,要适时、恰当的引导,帮助他们走出思维的沼泽地。此外还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会倾听不同意见,敢于发表不同见解,会与人争辩,同时发展他们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总之,在创新教育的课堂上,不仅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积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方法,还要教给学生创新学习的方法,使学生不只敢创新,而且会创新。
四、理论依据
   
(一)《数学课程标准》
《数学课程标准》中的总体目标中指出使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创新教育的主旨就是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发展思维的多样性,以及多样性中的统一性。
(二)心理学依据
   
创新是人的本质特征,是自我发展、自我显示的需要。每个人都有一种独立探求未知世界,克服困难的心理趋向,只在一次次失败和挫折的面前,这种心理渐渐的隐藏了起来,如果获得一定的思维方法和基本技能,问题的解决成为他能力范围之内的事,这种创新的意识将是他解决问题最主要的动因。
   
而经历挫折、失败后取得的成功,会使人产生一种成功者的喜悦。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恰当的引导,往往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每个学生都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面前的问题,同时又想找到与别人不同的方法,所谓标新立异,以此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认可,教师的激励、同学的赞许,往往又会成为他进行再创造的心理动因。
(三)创新教学的理论
   
创新教学的开展,首先要有敢于创新的教师,营造一种良好的创新氛围。做为创新型的教师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1
、与学生合谐相处,使学生具有创新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