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创新教学活动探索》课题研究方案
2004年3月——2004年7月:在原课题研究的基础,总结、反思、及时研究思路,归纳、制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方法和途径,确立创新课堂教学的模式。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
2004年9月——11月:归纳总结、征集课题研究的相关资料,撰写课题报告
课题阶段性小结(一)
惠农小学 寇红芳
课题名称:《小学数学创新教学活动探索》
课题负责人:黄学华 陈学斌 杜永萍 寇红芳
课题组成员:李萍 郭玉莲 张月芳
《小学数学创新教学活动探索》这个课题研究已进行了一年了,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我们着重进行理论学习,在学习的基础上,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内在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充分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探
索,合作交流,在重知识教学的同时,更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有了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能大胆质疑问难,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了初步的创新意识。在这个阶段课题组主要开展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我们的课堂教学形式单调,内容陈旧,知识面窄,严重影响学生对数学的全面认识,难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创造欲。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认知心理学关于学习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学习主动性的本质是认识主体的主动建构。只有当认识主体意识到是其自身在影响和决定学习成败的时候,主动建构才有可能实现。从认识论意义上看,知识总是情境化的,而且在非概念水平上,活动和感知比概念化更加重要,因此只有将认识主体置于饱含吸引力和内驱力的问题情境中学习,才能促进认识主体的主动发展。
鉴此,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师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情境性问题,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通过精心设置支架,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引起反思,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促成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因此,在创造性的数学教学中,师生双方都应成为教学的主体。在一节数学课的开始,教师若能善于结合实际出发,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全体学生创设一个主动探索的空间
课堂上怎样教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们认为教学中学生才是认识活动的主体,应该多给学生一点活动的余地,多给学生一点展示自我的空间,多给学生一点欣赏自我、体验成功的机会,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怎样教才能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呢?这就要教师放手,让学生来展示自己,教师要仔细倾听,抓住关键进行点拨,不断的鼓励学生。
例如:我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首先设计“悬念”,把学生引到“商不变”的情境中,老师先出两道商是“5”的口算题,再让学生编几道商是“5”的口算题,让每个学生都有效地参与研究、思考中,接着请同学讨论怎样编题能使商是“5”,并问:你有什么诀窍吗?学生们纷纷投入到讨论当中,最后总结出规律,导出“商不变的性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记忆深刻,让他们在轻松、快乐的气氛当中学到了知识。
三、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教育内容的革新,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弗赖登塔尔曾经说:“学一个活动最好的方法是做。”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有效地,而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己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创造性教学表现为教师不在于把知识的结构告诉学生,而在于引导学生探究结论,在于帮助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习得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的过程。如例:完成下列计算:1+3=?
1+3+5=?
1+3+5+7=?
1+3+5+7+9=?
┅┅
根据计算结果,探索规律,教学中,首先应该学生思考,从上面这些式子中你能发现什么?让学生经经历观察(每个算式和结果的特点)、比较(不同算式之间的异同)、归纳(可能具有的规律)、提出猜想的过程。教学中,不要仅注意学生是否找到规律,更应注意学生是否进行思考。如果学生一时未能独立发现其中的规律,教师就鼓励学生相互合作交流,通过交流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发展问题,不仅能将“游离”状态的数学知识点凝结成优化的数学知识结构,而且能将模糊、杂乱的数学思想清晰和条理化,有利于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在和谐的气氛中共同探索,相互学习,同时,通过交流去学习数学,还可以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
四、设计开放习题,培养创新意识
沿袭以久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数学作为一门思维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而开放题的教学,又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尤其对学生思维变通性、创造性的训练提出了新的更多的可能性,所以,在开放题的教学中,选用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既要隐含“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关于小课题研究视角选择的实例分析
- 下一篇:《培养小学生利用网络获取资源促进自主学…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