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幼儿美术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生活化幼儿美术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松江区白云幼儿园课题组

摘要:

    美术教育活动为幼儿提供了一个情感沟通和满足的机会,从而使美术活动成为他们喜爱的活动。随着二期课改进程的日益推进,主张以幼儿生活为背景的教育逐渐成为了课程改革的主流。本文中所研究的生活化美术教育就是在开展幼儿美术教育的过程中,以幼儿的现实生活为背景,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注重美术教育与生活的紧密结合,让幼儿审美情趣的形成过程回归于生活。

在近三年的实践研究中,我们主要对生活化美术教育的内容开发、环境创设、材料选择等内容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研究,对过程中的优秀成果进行了梳理,整理并汇编成册,积累了较完整的课程内容。在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过程中,我们将二期课改的理念有效的融合于幼儿美术教育之中,真正体现了让感受生活、体验生活、表现生活的审美教育的真谛。同时,也提升了教师解读幼儿年龄特点、设计优质的美术活动等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幼儿园的整体教育质量得到了提升。

关键词:幼儿美术教育     生活化   

一、研究背景

当个体降临人世,他就开始了生活。对年幼的个体来说,生活是笼统的,不分化的,幼儿在生活中吸收身体和心理成长的一切必需因素。没有生活就没有幼儿的生存和发展。良好的幼儿教育应是充分利用幼儿生活的价值,和幼儿周围的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让幼儿在生活中扩展、迁移和巩固经验。从这个意义上说,幼儿教育就是生活的教育。在教育史上,国外的卢梭、杜威,我国的陶行知、陈鹤琴等都非常注重生活的教育价值。杜威曾提出“教育即生活”,认为教育是一种生活的方式,是一种行动的方式。

教育是在人的生活世界中进行的,任何教育都超不出生活世界的领域。同样,幼儿园美术教育也是渗透于幼儿生活世界之中的。生活世界是美术教育之所以能够促进幼儿个体多种品质形成的场所。然而,目前大多数幼儿园的美术教育存在着诸多误区,如:课程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幼儿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把美术教育变成一个单向的技能传授与灌输过程。教师以美术教育的权威对幼儿进行强化练习,幼儿对这种灌输式与单一的美术活动往往会有不同程度的反感,有的幼儿还因此产生抵触情绪。确实,这种脱离人的生活世界的幼儿园美术教育,缺少平等的对话,缺少幼儿的需求,缺少让生命感动的活动。众多专家与幼儿教育工作者纷纷就学前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开展了实践研究。湖北宜昌兴山幼儿园张梅老师在《幼儿绘画指导中存在的问题与探究》的实践研究中提出了目前幼儿园美术教育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忽视幼儿的“心灵感悟”,绘画采用固定模式,给自由表现设置障碍;着重于作品的完成,而忽略了幼儿在绘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不能读懂幼儿的画,作品评价大而化之,影响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可以说,这种美术教育方式的本身就与幼儿园美术教育宗旨相违背。这影响了美术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制约着我国学前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

因此我们提出了“生活化的幼儿美术教育”的研究课题。我们所谓的“生活化的幼儿美术教育”是指,在开展幼儿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将传统美术活动的材料与幼儿生活中发现的美术元素相结合,挖掘以幼儿的现实生活为背景,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幼儿熟悉的人、事、物为内容的活动,注重生活与美术教育的紧密结合,尊重幼儿的个性发展,让幼儿审美情趣的形成过程回归于生活。

“生活化幼儿美术教育”的实施,主要是通过内容的生活化、环境的生活化、材料的生活化等活动策略,引导幼儿运用多种美术手段表现周围的生活世界。让幼儿在生活中“动”起来,感受生活、融入生活,获得美的体验,形成自然、真实的审美情趣。它注重让幼儿的审美情趣培养回归幼儿生活,回归真实世界,回归幼儿自我。它强调让幼儿学会生活,热爱生活,珍惜拥有一切美好的事物,认识自己的能力,愉快地进行创造、表现、体现自身价值,健康充实地成长,成为21世纪真正的主人。

    通过对文献的查阅、对其他同类课题研究情况的了解、对家长教师的问卷调查等,我们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一)实施“生活化美术教育”具有理论依据

1、罗恩菲尔德的美术教育思想。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