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幼儿美术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心理学、教育学认为:一切人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环境,儿童出生后就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下得到发展。因此,我们认为:幼儿美术活动同样不应仅仅局限于美术课堂教学,我们应该重视美术氛围的创设,在日常生活中积极渗透美术教育,在各类活动中努力加入美术元素。
1)在生活环境中感受美
瑞吉欧学前教育研究者曾提出:应将环境看作一个“可以支持社会、探索与学习的容器。可见,环境作为一种“隐形课程”,它的创设和布置已经上升到与日常教学活动平等的地位,成为重要的教育因素。幼儿园美术环境的创设,对生活化的美术教育活动的展开是十分重要的。在幼儿园的环境布置中,我们十分重视生活化的美术氛围的创设,力求随时随地给孩子美的熏陶,有意识地增加他们对美的感性认识。比如:我们重视名家名作的展示,韩美林的鸡年挂历让孩子们感受到了色彩装饰的美;凡高的《向日葵》使孩子们体会到花儿向着大家绽放……
此外, 美术活动还应走进真实的生活,我们尝试结合季节特征,带孩子们亲近大自然,观察大自然。春天到了,带小班的孩子们到小区里的绿化带走一走,找找“长头发的柳树姐姐”、像“小喇叭”一样的迎春花、还有桃花、白玉兰……虽然小班的孩子还不能用好听的形容词来描述他们的发现,有时候表达还有些断断续续,但是从他们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已经从活动中体验了愉悦的情感,激起了探索的愿望,也为他们的美术创作积累了经验。
经常引导孩子们观察和感受自然的美、生活的美,让他们走进生活,融入自然,用自己的真实情感去寻找美、体验美,这些对于引导幼儿大胆、自由地地表现美是至关重要的。
2)在生活场所中创造美
不仅教室、小画桌可以作为创作的场所,小花园、操场也可以成为美术活动更广阔的天地。当秋叶一片一片从树上飘下来的时候,孩子们对树叶发生了兴趣,我们就设计了“落叶飘飘”的活动,场地就在幼儿园的小花园里。报纸挖个洞,成了一件衣服。“怎么样让我们的衣服更漂亮呢?”,带着这样的愿望,孩子们到小花园里捡上几片树叶,有的刷上颜料印一印,有的用双面胶把树叶贴上去,还有的用贴纸和彩带打扮一下。不一会孩子们就穿上这件天下独一无二的穿上“漂亮衣服”跑呀、“飞”呀,霎时间操场上充满了欢声笑语。
3)运用美术手段表现自我
幼儿无法运用文字表达,美术便成为孩子们最佳的表达表现手段,让孩子们积极运用美术手段与环境互动起来是我们美好的愿望。我们设置了“我的心情”版面,引导幼儿每天运用画一画表情来表达表现;我们留出了空间让孩子们展示“我的问题”,鼓励孩子们运用画笔画出心中的疑问;“我们的发现”则及时地展现了孩子们的探索与发现;“动植物生长记录”是孩子们关心集体与关爱自然角中动植物的体现……
4)向家庭延伸,实现家园同步
我国著名儿童教育
我们还充分发掘家长的资源,开展了“巧巧手”亲子创意制作活动。要求家长和孩子一起选择生活中各种常见材料制作一件艺术作品参加幼儿园亲子创意展。活动中,家长们积极与孩子一起收集材料,设计制作草图,合作制作等。看着亲子合作制作的作品真让人感动,有的精致,有的粗旷,有的色彩艳丽,有的朴素大方……最难能可贵的是所有的作品都体现了孩子的特点:天真、浪漫、新奇、大胆、率真。
5)体现相互渗透,挖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农村幼儿园美术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
- 下一篇:多媒体与幼儿美术教学的整合与实践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