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结题报告

我们试图通过情境的创设使幼儿自然地与同伴边律动边进行互动,从而在互动的过程中去学习如何与同伴协调达成一致性。现以中班韵律活动《一起去山谷》为例谈谈通过情境创设,增强幼儿在韵律活动中的人际互动。

 

二、情境创设的呈现

第一步:巧设情境,激情引趣

情境教学的就像一个过滤器,使人的情感得到净化和升华。它剔除情感中的消极因素,保留积极成分。这种净化后的情感体验具有更有效的调节性、动力性、感染性、强化性、定向性、适应性、信号性等方面的辅助认知功能。中班韵律活动《一起去山谷》就通过多个情境引发了幼儿的兴趣:

1、生活展现情境:教师“我是一座高高的山,你也是一座高高的山,我们之间的这是深深的山谷……”幼儿的认识来源于生活,以生活为基础,以经验为本。当然一切应从幼儿的已知经验出发。丰富幼儿的已知。

2、语言描述情境:教师:“刚才在路上我看到了几个小动物,你们看是谁?”在情境教学中,直观与语言的结合对幼儿认知活动起着一定的导向性作用。语言描绘提高了感知的效应,情境会更加鲜明,并且带着感情色彩作用于幼儿的感官。幼儿因感官的兴奋,主观感受得到强化,从而激起情感,促进自己进入特定的情境之中。

3、表演体会情境:教师带领幼儿共同参与动作表演,让幼儿进入角色,幼儿必然产生了亲切感,很自然地加深了内心体验与兴趣。

 

第二步:以境激学,探究体验

在中班韵律活动《一起去山谷》中,幼儿通过情境的创设——找一个朋友去山谷的游戏情境,已和同伴间形成了第一对关系源。在活动中我们就在探究如何通过情境创设来找到人际互动中相互协调的关键点:

在与别人合作玩跟你学跟我学的时候,牵涉到主动协调与被协调的关系。带领别人做动作是主动协调的人,跟别人学动作的人是被协调的人。

1)、主动协调的人要怎么做才能让别人更好地与自己协调好动作呢。粗略归纳以下几点:

*  要做好准备才能让别人与自己协调。

    幼儿需要想好自己的下一动作,做好准备。这样才能带动别人跟上音乐的节拍做动作。怎样更好得做好准备?怎样让自己放松自如地做出动作?这就需要情境联想,教师要激发幼儿通过故事情境、生活情境入手。如“你在山谷里看到了什么动物?小动物在做什么事情?”等等。

*  动作越简单越少、转换的频率越小、节奏型越简单越容易让别人与自己协调。

出现的动作简单、较少,别人在模仿时就有充分的反应时,让别人很容易的掌握并很快的与自己协调动作。另外在一个8拍内或两个8拍内频繁地转换动作,会让他人措手不及,自己也会紧张,并把紧张和不舒适感传递给他人。所以,在带领别人做动作时,转换的频率小,会更从容、稳健,让自己和他人都感到舒适。所以音乐渲染情境也不必太复杂,例如歌词简单重复也很重要。

   2)被协调的人要怎样做,才能更好地与他人协调好动作呢。粗略归纳有以下几点:

*  仔细观察别人的动作,和别人的动作保持一致。

    如:观察他人的动作方向、动作幅度、动作速度、节奏等等。这需要幼儿能积极地投入到情境当中。

*  享受音乐,与他人有交流。

    音乐活动的本意是享受音乐,给自己和别人带来快乐,我们强调幼儿的快乐体验在活动中是最重要的,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情感交流等等,因此表情、眼神都是很关键的。

在该游戏中,两人的合作更为密切,必须仔细观察,同时模仿,一起同步动作,而且还会不停地更换合作对象,较之前的合作都更难。领头人角色赋予了一种责任,在规定时间内领头人必须要做出一个新动作让同伴模仿。而交换领头人角色是公平的,谁都可以做领头人,谁也必须做领头人,谁都应该得到锻炼。在不断的游戏后,幼儿会对此方式渐渐熟悉,同时也会减少负担更轻松、自然地进行创造性律动。

 

第三步:以境激情,表达表现

为了使情境教学更好地发挥,意识与无意识统一和智力与非智力统一也应把握好,人的认知规律要求在教学中既要考虑如何使幼儿集中思维,培养其刻苦和钻研精神,又要考虑如何调动其情感、兴趣、愿望、动机、无意识潜能等对智力活动的促进作用。无意识与意识统一,智力与非智力统一,其实就是一种精神的集中与轻松并存的状态。这时,人的联想在自由驰骋,情绪在随意起伏,感知在暗暗积聚,技能在与时俱增。这正是情境教学要追求的效果。 

另外,清晰的情境线索更容易让幼儿进行愉快的表达与表现。给幼儿一个线索,如地点情境的线索、类别的线索、运动轨迹的线索、有意义的故事情节线索等等。在中班韵律活动《一起去山谷》中,就是借助教师给予的情境引导,有效启发幼儿去想象创造——利用地点模式启发幼儿的想象和联想。如教师提问:我们一起去了山谷,在山谷里你看到了什么呢!启发幼儿想象和联想,并且做出动作。有的幼儿说看到了兔子,并且做出了随乐跳动的动作;有的幼儿说看见了猴子、狮子、老虎等等并做出了相应的动作。听到山谷、森林等词汇的时候,人们的脑海里会进行搜索,并进行提取,整合出与此词汇有着相应关联的事物,幼儿很快就联想到了动物,而幼儿对动物又是比较了解的,所以很容易地做出了丰富的、相应的动作。利用动态模式启发幼儿迁移已有经验。如教师提问:你看到的那个动物在做什么呢?启发幼儿迁移已有经验:平常看到的(书本、电视、动物园的情形……)、听到的(成人的叙述、各种声音的刺激……)以及结合自己平时接触的事情进行联想。有的幼儿做出了猴子吃桃的动作;有的幼儿做出了袋鼠捂着口袋跳动的动作等等。不光能想出做出动物的样子,还能迁移已有经验想象出它在做什么的动态,是更深一层次的追求,只要能抓住这一条的线索,也可以很很容易地创造出丰富的动作。

如果幼儿经常模仿生活中所见的动作,那么积累的大量创作素材就能够让其在短时间内迅速反应、迅速提取。老师给予幼儿提取的线索,如启发幼儿“你们想平常生活中有什么动作、想想爸爸妈妈常做什么动作、想想到山谷里看到了什么……”起到了支架作用。

 

三、我们的发现

(一)生活情境,有利于引发亲切感和新鲜感。

(二)游戏情境,有利于激发持续活动的热情。

(三)愉快而轻松的情境和状态更有利于激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

从一开始愉快地进场,到活动中游戏情境的创设一直让幼儿在一个比较轻松的氛围下参与活动。特别是在两两合作的时候,轻松的氛围更为重要。在这样的环境中,幼儿才能关注到别人的动作并与他人协调。

(四)“Just do it”。

在音乐活动中,重在审美体验。“做”很重要,在律动活动中,我们更需要参与,多尝试多体验,在玩中学,在玩中变,可以让我们的动作更熟练,更自然,更放松,从而幼儿才可能更有兴趣地参与到不断延伸的活动中去。

(五)思维的“过程”同“结果”一样重要。

任何一种活动的目的在于使学习者把思考和发现体验做为一种快乐,而不是一种强迫或负担。所以把握好情境的创设尤为重要,它是影响学习者思维过程的重要因素。

(六)遵循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纲要指出:“幼儿是活动的主体”。学习活动应遵循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要预测到幼儿发展的的不同水平,针对幼儿的差异,预设到降级与升级的应对方案。以备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幼儿的实际水平,进行灵活的调控。针对本节创造性律动,我考虑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升降级:从动作模型、变化的速度、节奏型、方向、人际等方面为幼儿搭建桥梁。例如降级版:在速度上,放慢;在动作上,预先确定……升级版:在人际交往上,不指定谁先做动作,而是通过默契的眼神动作暗示,即兴确立某一人先做动作;在动作模型方面,可以从单一动作——单一对称动作——单一不对称动作——两个动作……。

(教案见附件)

(二)通过情境创设,把握幼儿在韵律活动中的创造性思维

一、韵律活动的关键概念: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律动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认识新领域、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

创造性律动,即以幼儿为主体,通过教师提供和创设的音乐、口头和肢体语言等等,来激发幼儿,进入学习的状态,发挥创造性,达到身心的愉悦和谐。

现以大班创造性律动《小雨和花》、《单簧管波尔卡》为例谈谈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幼儿在韵律活动中的创造性思维。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