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自问自探”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报告

教师教的活动过程:


  具体操作过程和要领为:

  师“提供资源”——生“入境生趣” :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自己或者指导学生准备教和学所需的各项实物、媒体、教材和环境资源,形成良好的学习情境、问题情境。学生在学习资源“刺激”下,引起认知冲突,形成情境“问题”,带着“问题”进入学习情境,产生学习欲望。

  生“自学生疑”——师“了解学情”: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自学教材,“眼前的认知”和“头脑中原有的知识”不能同化“所见所闻”时便产生疑问。教师参与自学活动,通过个别询问,探究已知,了解不同类型学生学出的“问题”,对没有意义的可作个别引导,让其再生“问题”;对有价值的共性问题进行归类,共同生成学习目标。

  生“学习释疑”——师“弄清疑难”:学生带着“学出的问题”去探究,通过自己学习,解决问题。“学习释疑”的过程也是再生问题的过程,学生在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会寻找新的问题。教师通过个别询问、参与小组活动或向全班同学询问,了解有哪些疑难问题自己不能解决。 “弄清疑难”的过程也是促进学生再生问题的过程,教师在了解学生“疑难”的同时,适时指导学生再思再问。

  师“点难拨疑”——生“练习解难”:教师针对学生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和自学时未生成而又必须掌握的教学目标重新设计教学过程,设法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点难拨疑”的过程也是促进学生再生问题的过程,教师在“点拨”的同时,可通过“以问促思”、“以问促问”,促进学生再思再问。学生按教师提示或设计进行思考、练习或研究,自我突破难点,解决疑点,形成技能。“练习解难”的过程也是再生问题的过程,学生在“解难”的过程中,追寻新的问题。

  生“反思学习”——师“反思教学”:学生反思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总结、分析学习过程中的得与失,找到教训,形成策略。“反思学习”的过程也是再生问题的过程,学生在“反思”的过程中,探究新的问题,解决新的问题。教师回顾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纠正思维障碍,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反省自己的教学过程,分析成功和不足的原因,面对新的问题,提出假说,并力求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检验假说,通过不断实践,促进自己“学会教学”。“反思教学”的过程也是促进学生再生问题的过程,教师既要反思学生的问,也要反思学生的探,要设法指导学生会问、会探。

  师“引导实践”——生“迁移创新”:教师要组织学生将探索归纳出的新知识、新方法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时教师要设计好实践题,能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迁移知识、发展能力。“引导实践”的过程也是促问、促探的过程。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利用已经获得的知识、能力去分析问题,解决新问题,真正去“反三”、“创新”。“迁移创新”的过程同样也是“迁移自问”的过程,学生在“迁移创新”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形成了科学的心理机制

  “自问自探教学模式”能够从人的心理需要出发,设计教学活动,符合人的学习心理规律。

  (1)强化定向。“自问自探”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入境生趣”、“自学生疑”的情况,引导他们共同制定比较客观、符合《课程标准》、适合学生实际水平的教学目标;同时,还根据他们在“学习释疑”、“练习解难”、“反思学习”、“迁移创新”过程中的“生疑”情况不断的调整教学目标。她是“师生定向”,是学生和教师根据自己学和教的需要双方共同设计的教学目标,克服了传统的“目中无‘生'”的“编者定向”和“教师定向”的弊端,也消除了西方的“学生中心”的“学生定向”的缺陷。她是“发展定向”,是学生和教师根据学和教的需要不断调整、完善、丰富教学目标,克服了以往课前设计“固定不变”的“一次定向”不足。

  (2)注重内化。“自问自探”教学通过“学习释疑”、“练习解难”、“反思学习”三个阶段让学习者自己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激起主体内部心理活动,促进他们在探索过程中认识逐步由模糊变得清楚,由简单变得复杂,掌握策略性知识,实现知识、能力、智力、情感的“内化”。这样的教学过程,是真正的“内化”,而不是“外化”;是反复的“内化”,而不是一次“内化”。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