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

 

以局部而言,指针对研究性学习的某些成分、过程进行训练。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会学生研究问题的基本程序,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等。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初期,一般要求采用这种策略。因为在这一阶段,如果教师全然改变自己一直沿用的教学方式,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往往会让学生感到不习惯;同时,由于缺乏经验,新的、凸现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的效果也不一定很好。至于应该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哪些成分、过程作为训练的内容,需要视学生的具体情况而言,具体的方法也需要在已有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摸索。

 

2)整合的六个原则

 

①开放性原则。教学过程包括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营造一种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氛围;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发表不同见解;不唯书、不唯上,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索,激发他们主动积极地学习。

 

②差异性原则。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对同一知识点要能够从不同角度发掘新奇思路,提出各式各样、言之有理、具有背逆性的新见解。

 

③发展性原则。在集体授课制下,教学的每一个侧面和每一个环节都要创设有利于学生创造个性、不断发展的条件。苏霍姆林斯基确认: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性,没有两个像两滴水那么相似的儿童。因此,作为教育者应该从似乎“差不多”的学生中发现每一个学生所特有的兴趣、爱好、特长和志趣,想方设法使每一个学生都有一门特别喜爱的学科,使每一个学生都有一样入迷的课外制作活动,使每一个学生都有他自己最喜欢阅读的书籍。

 

④协作性原则。集体动力理论认为,具有不同智慧水平、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成员可以互补。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一些如讨论、竞赛、辨论等形成,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交流各自看法,互相启发;也可围绕某一专题,把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两个小组展开辩论;通过这些活动可使他们互勉、互助、互爱,使优差生间关系变得息息相关、沉浮与共;使他们各得其所,共同提高。

 

⑤迁移性原则。知识迁移有课内知识迁移和课外知识迁移之分。课内书本上有些知识是另一知识的部分或扩大,有的知识是另一知识的具体运动或变化形式,教师要适当地诱导,使它们有机地联系起来。而课外知识迁移则主要是引导学生把其他学科相关的知识有机地运用到某一学科上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⑥自主性原则。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校教育应着眼于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夯实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自习能力的培养,教会他们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内驱力,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自主学习贯穿于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外阅读以及课外活动的各个环节中。

 

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的整合需要坚持以上六个原则,才能较好地推动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进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3)根据不同层次开展研究性学习

 

由于学生年龄、知识、能力、个性、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尽管我们的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但我们不能对每一个学生都整齐划一地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还应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这就需要有不同的研究层次。

 

①模仿性研究。就是通过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教师的研究过程、程序、思路,进行研究性学习。比如理化教师上实验课,学生能模仿教师的实验操作,进行独立实验,就算达到了研究目的。

 

②程序性研究。是指在没有教师示范的情况下,学生自选或者教师指定某个小课题,在教师规定的程序过程中,独自或与他人合作完成。比如化学课“硫酸根离子的检验”,教师预先提出实验的程序,学生按教师提供的程序去操作、记录、统计分析结果、查阅有关文献,写出实验论文或报告。

 

③创造性研究。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选定研究课题,成立课题小组,独立提出课题实施方案,进行独创性研究,教师只是针对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疑难问题进行辅导与答辩。经过学生的独立研究,学生将研究成果写成小论文形式,或制作课件、标本、模型等,就达到了创造性研究的目的。

 

这三种研究层次,由浅入深,可以同时存在;也可以作为学生学习的一个发展过程。

 

4)整合时学科教学必须注意的七个问题

 

①作为课程形态的研究性学习与作为学习方式形态的研究性学习的区别与联系。两者都包含有研究的含义,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对某一问题、或某一专题的研究。不同的是:作为课程形态是学生在自主选择的原则下,围绕某些课题、专题或项目,参照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规律,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帮助,而主动体验、了解进而初步学会进行探究性、开放性学习的课程。而学科教学中所进行的研究性学习,仅仅是针对教学中某一问题或几个问题进行研究,可以是学生自主研究,也可以师生共同研究,也可以小组合作研究。研究中出现的想法可当场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和沟通,研究的结果可以是对某一问题形成比较全面的认识,也可以以书面形式或课题报告的形式呈现。学科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并不一定占用专门的课时,也没有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只是在课堂教学中持续的渗透或贯彻一种教学观念,归根结底,就是要促使教师教法的改变和学生学法的改变。

 

②研究性学习是一个持续性的学习过程。学科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学力水平。故而不应强调和追求它的即时效果,想通过12节课的研究性学习就达到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的要求是不现实的。要有持续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研究性学习,要将学科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当作一项系统工程来抓,持之以恒,才能逐步改变接受性学习这一方式在学科教学中的中心地位,才能使课堂教学逐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③构建整合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任何一种新的学习方式都可能引起课堂教学模式的变化。学科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也有待于课堂教学模式的重构,从而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益。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是多种的,可根据研究的内容与主题,所采取的研究手段等构建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学科的课堂教学也有不同的模式。但是在构建课堂教学模式时,必须充分注意以下几个要素:①学生主体性的体现要充分;②教师的指导作用要明确;③学生研究的层次要分明;④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

 


首页 上一页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