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

④制定的认知目标和能力目标要适切。每一节课,根据教学内容制定的结合研究性学习的认知目标和能力目标,应符合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能力要求应相对集中一些,不要贪广求全。一节课内既要培养实验能力,又要加强思维训练,又要体现表达能力,更要突出创新精神,结果造成学生的研究变成走过场。课堂教学中的研究过程应摆在突出的位置,教学手段(如实物、图片、投影、多媒体、录像等)不要务求花俏。教学手段的应用要符合教学的实际内容,有重点、有目的地使用,真正使学科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扎扎实实地在课堂教学中开展。

 

⑤处理好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研究性学习之间的关系。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有很多是传授为主,学生是学习的受体,但也不可不论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有可取的精髓。如实验操作是一项基本技能,过去强调实验技能的强化训练,现在仍不失为一种掌握技能的好方法。实验技能只是通过反复的强化训练,才能得到熟练与提高;传统教学中,会提供大量的动植物实物和标本让学生观察,或通过利用显微镜观察微小生物,观察是学习生物学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之一。如果弃之,到网上去看一些生物的模式图、示意图,岂不将学生的本意给颠倒了。我们可将传统教学中的精华与研究性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使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落到实处。

 

⑥明确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在明确研究主题后,学生或个人、或小组进行自主研究。此时教师应深入到各小组参与学生的讨论,及时了解学生的研究动态,拨正学生的研究方向;而在学生交流、讨论时,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对学生所表现出的独创性思维和想法要及时加以鼓励和表扬,对交流中暴露出的问题要及时加以纠正。教师在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

 

⑦摆正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位置。学科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一定要处理好教师、学生、教师三者之间的关系,教师要充分研究教材,挖掘出适合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章节和内容开展研究学习;学生的学习不能脱离教材,它体现了学生在每个年级应掌握和了解的知识内容和能力要求。所以,充分发挥教材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发挥现有的教材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是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引起重现的。

 

5)学科教学和研究性学习整合的实践研究

 

l          生物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构想与实践(吴圣潘老师)

 

新的生物教学大纲在课程目的和课程目标文面强调了科学素质的培养,增加了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分析和解释实验和能力以信创造性思维品质等要求。比次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将“综合实践活动”纳入必修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由专题研究。专题研究就是研究性学习,其核心就是自主学习、自主创造、自我完善、自我提高,专题性研究突出个人努力和小组合作的精神。这是在我国中小学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时代大背景下,为迎接知识济时代的到来,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的时代要求下诞生的产物。

 

研究性学习纳入必修课是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重大突坡,也是国家教育改革的必然结果。如何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坚实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充分体现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实践性、探索性和生成性,是目前各校普遍关注的问题。近几年,我们在这一领域作了一些有意义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⑴生物教学渗透研性学习的优势及难点

 

①生物学科特点有利于渗透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要充分发挥其实验的特点,将有助于更好地开展生物实科中的研究学习。这也是生物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非常重要的一种优势,教师可以根据学科特点把握好渗透的切入点。分析学生选送的课题,如“观赏性花卉的组织培养”、“市售蜜饯中色素糖含量的测定”、“水污染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等,这类课题必须通过实验才能获得研究结果,又如“学校食堂饭菜营养值的分析”,这类课题的研究,既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获得数据,也可以通过实验获得数据,在指导学生进行这个课题研究时,我建议学生采用实验方法,通过随机取样来测定饭菜中蛋白质、脂肪、糖类等的含量,因为实验性的课题研究更能体现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实验前的设计和准备,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和分析,本身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性思维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获得更多的亲身参与探究的体验。通过实验,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通过实验,可以更直观的展现探究的过程,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通过实验,可以更直观的展现探究的过程;通过实验,能使学生加深对课题的把握和理解。况且,涉及生物学内容的项目设计方案,科学的实验设计和过程,准确的实验结果,会使课题成果的可信度和说服力为提升。对于以实验为主的生物活动设计方案,其可操作性尤为重要,课题论证时必须考虑到学生的能力和知识水平,特别是完成课题所需要的实验条件应是可以达到的或者经过努力是可以达到的,课题必须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以便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生物教学和这些又是分不开的。

 

然而,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的不足,是研究性学习在生物学科中渗透的强大阻力。因此,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教师要为学生积极创造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情景,让学生在掌握实验操作技能,理解实验原理的前提下,尝试进行实验设计,鼓励学生使用不同实验材料、实验方法进行探索性实验,通过对比、分析来寻求最佳的实验效果,从中体会科学研究的思维和方法。同时加大实验教学力度,创造条件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拓展知识,把验证型实验改为探索型实验,尽量把研究性学习活动带进生物教学,这样的教学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科学结论的产生过程,有助于加强学生对有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和创新能力,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思路。

 

②高中生物学科知识结构的生活化有利于渗透

 

生物学科是高中生日常生活联系最紧密的学科之一,学生的吃行住穿都离不开生物学知识,日常所见所闻几乎都是有关生物知识。因而生物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将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同时也将大大促进生物学科的教学。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通过学生自主参与、体验、探索与发现等多种学习方式,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的整体认识。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强调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因此,教师指导学生选题应当与日常生活及社会热点密切联系,要引导学生重点关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生物学科中学生可探究的这类课题资源非常丰富,学生可以选择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来进行研究,如人口膨胀、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资源缺乏等问题;也可以选择科学技术发展的重大问题来进行研究,如“臭氧层的保护”、“纳米技术”、“克隆技术”、“转基因食品”等问题。研究性学习具有统整性的特点。因此,要较好的完成生物小课题研究,往往要涉及到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学生除必须具有较扎实的生物学知识之外,还需要有较强的学科综合能力。如“转基因食品的利与弊”就涉及生物学与政治学科的综合、“垃圾的回收和利用”涉及生物与物理、化学等学科的综合,又如“河流污染”问题,就涉及环境的现状(地理、经济)、水中化合物含量(化学)、河水的生态平衡(生物)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生物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学校被重视的程度是较低的。根据我平时的观察,学生存在的问题是,一方面对生物的项目设计很感兴趣,另一方面在真正实施时,却面临“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窘境。这就对日常的生物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一名生物教师,首先思想上不能妄自菲薄,要重视这门学科,其次教师应该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将学科知识放在一个大天南地北中去探讨,与其他学科知识相互渗透,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如讲述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能量转换时,与物理学中的能量转换、能量守恒等知识联系起来,讲述人工诱变育种与化学中放射性同位素等知识联系起来,让生物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平时注意训练学生用化学、物理、地理等邻近学科知识去解决生物问题,用生物知识去解决环境、政治、经济等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能力,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知识基础。

 

因而整个研究性学习的开展离不开生物学科的课堂教学及指导,同时生物学科的教学也离不开研究性学习。

 

⑵生物教学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及实例

 

①运用分析比较的方式进行研究性学习

 

教学中是否能够进行研究性学习,与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是否注意使这种思维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大的关系。以植物的渗透作用吸水和植物的矿质营养的教学为例,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设计,将普遍的学习活动深化为研究性学习活动。

 

Ⅰ设计渗透作


首页 上一页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