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课程设计与儿童个性化发展
如学校课程设计的泡沫化现象。学校在课程设计方面已获得了相应的权力,但由于设计要求与能力的矛盾,使许多校本课程、地方课程存在“泡沫化”的倾向,无法在课堂中真正实施,无法真正满足地方学校学生的需要,明显滞后于时代的快速发展。
如学校课程设计的僭越性现象。教育要为人的发展服务,学校课程设计的最终指向是人的健康发展,让课程更好地适应儿童已成为响亮的口号。但在具体的实践中,强迫儿童去适应课程的现象,依然存在甚至是普遍存在的,这是人们在把握课程与人的发展关系上的失调,是课程对人本身的僭越。
(二)儿童个性发展的异化
儿童的个性应是丰富多彩的,每个儿童的个性应是与众不同的,儿童在各个阶段的个性发展也是各具特点的,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等专家已作出了详细的建构与论述。但在现实世界中,许多儿童的个性发展出现了异常甚至是异化。
如儿童个性的标准化发展。儿童的个性发展有规律,但绝不应该是标准化的。千人一面、异口同声等“标准化”现象在学校教育中频频出现绝对不容乐观,那意味着独特性的丧失,意味着多彩快乐的儿童生活提前结束。同样,现在的儿童出现的缺乏主动参与精神,缺乏自己的想法或掩盖自己真实想法的现象,意味着主体性的缺乏,造成一代儿童软弱的个性,这也是儿童个性标准化发展的一种反映。
如儿童个性的割裂发展。儿童个性的健康发展应体现为儿童整体的进步、和谐的发展。但现实社会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许多儿童畸型发展,并非是生理畸形,而是个性畸形,象高分低能、重理轻文、忽视体育锻炼、放弃基本的艺术熏陶等,意味着个性畸形发展的开始,并将逐渐背离个性协调发展的理想。此外,儿童言行不一也会对个性割裂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思考
学校课程设计的不足、儿童个性发展的异化,使儿童个性化发展受到负面影响,我们希望的个性化发展,是基于协调发展的主体性、独特性、差异性的最大发展,需要学校教育的积极作用,因此,提升学校的课程设计水平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首先是课程观的发展与转变。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代,在不同的情境中,对课程观的建构是不同的,比较典型的课程观有课程即学科,课程即目标,课程即计划,课程即经验,课程即对话等。我们认为,在课程现代化的进程中,“课程即师生之间的对话”是很有见地的。
课程不再是跑道,而应成为跑的过程本身。帕司纳等课程学者认为“课程是一个情境化的社会过程”,“课程是一系列事件”,“课程是学生有机会学习的东西”,“课程是由师生交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不断生成的建构”。我们认为,课程只有在学习者参与的情况下才称之为课程,否则只能是无人问津的“资料与资源”;课程只有发生实际的作用(引起学生的变化)才能称之为课程,否则只能是“一种假设”,是“静态的文本”,课程需要目标,需要计划,但不仅仅是目标与计划,而应包括实现目标与计划的过程。
这样的课程观,也许有助于我们把握课程的现代意义,避免让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游离于课程之外,更好地把课程设计与学生、教师结合起来,更好地在学校课程设计中关照师生的个性发展。
其次是设计视域的整合,学校的课程设计,应是把知识因素、社会需求与儿童发展融合起来,不能片面强调其中的一个方面。目前盛行的学科主义课程设计脱离现实生活,彼此割裂,对学生的个性发展不仅无益,而且有害,而所谓的“儿童中心”的课程设计,我们认为也是不可取、不可行的,教育要让学生的生活变得更美好,不能仅仅着眼于学生的自然成长,而是最佳发展,虽然最佳永远不存在,但可以向着更佳靠拢,如何把三者很好地整合,是学校课程设计要花大力气研究的。同样,个性与规则的妥协也十分重要,儿童个性要充分发展,是否可以践踏规则?现有规则如果限制了大多数儿童的个性发展,是否需要修改?在改善学校课程设计与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济源市中小学校长专项研究课题指南
- 下一篇:“网络环境下的学校管理”探索性研究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